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其三
恨人自有伤心事,生怕欢娱。红泪芳襦。下得闲情唤绿珠。青团扇子谁抛却,争看罗敷。花里人孤。好梦回头一味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他人心中伤痛的怜悯与对欢愉的恐惧,纵然眼泪流淌,心中却难以释怀。即使在美丽的花丛中,孤独依旧萦绕心头,梦中回首,唯有无尽的空虚。
注释:
- 恨人:怨恨他人。
- 伤心事:指心中隐痛的事情。
- 欢娱:欢快的快乐。
- 红泪芳襦:泪水沾湿了香气浓郁的衣襟。
- 闲情:闲适的情感。
- 绿珠:代表美好的事物或情感。
- 青团扇子:扇子通常用于消暑,象征轻松愉快的夏日生活。
- 罗敷:古代美女的代称。
- 花里人孤:即使在花海中,仍感到孤独。
- 好梦回头一味无:美好的梦境回首,却只剩下空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鼎孳(公元1562-1626),明代词人,字升卿,号天极山人,出生于江苏,他的词风细腻,情感真挚,常以个人情感为主线,融入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明末,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因国破家亡而感到惆怅,龚鼎孳的作品反映了这一时代的情感挣扎。
诗歌鉴赏:
《点绛唇 其三》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词中流露出对他人隐痛的察觉与自身孤独的无奈。开篇“恨人自有伤心事”,引入了对他人情感的关注,显示出诗人对外界情感的敏感与复杂的内心世界。接下来的“生怕欢娱”,则透露出对快乐的恐惧,仿佛欢愉只会加重内心的痛苦。
“红泪芳襦”生动地描绘了因伤心而流泪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自拔的悲伤。通过“下得闲情唤绿珠”,诗人揭示了即使在闲适的环境中,内心依然难以平静,暗示出一种虚无与渴望的矛盾。
诗的后半部分“青团扇子谁抛却,争看罗敷”,通过对扇子的描绘,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但又因“花里人孤”而显得无比孤独,最终“好梦回头一味无”更是将这种孤独推向极致,似乎所有的美好只是一场梦境,醒来后唯有无尽的空虚。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鲜明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恨人自有伤心事:表达了对他人痛苦的理解与共鸣。
- 生怕欢娱:对快乐的恐惧,因其可能带来的更深的伤痛。
- 红泪芳襦:描绘因伤心而流泪,情感真挚。
- 下得闲情唤绿珠:即便在平静的环境中,内心仍未得到慰藉。
- 青团扇子谁抛却:象征轻松与美好,却因孤独感而失去。
- 争看罗敷:对美丽的向往,然而现实却是孤独。
- 花里人孤:即使美丽环绕,内心却感到孤独。
- 好梦回头一味无:美梦结束后,只剩下空虚的现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泪芳襦”,用泪水象征痛苦。
- 拟人:通过“花里人孤”,赋予花以情感。
- 对仗:词中的对仗结构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他人痛苦的理解与自身孤独的无奈,探讨了在美好外表下的内心挣扎,反映了人对生活的思考与不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泪:象征悲伤与痛苦。
- 芳襦:美好与脆弱的结合,暗含无法挽回的情感。
- 绿珠:象征珍贵的情感与美好。
- 青团扇子:轻松与快乐的象征,实际上却与孤独形成对比。
- 罗敷:美丽的象征,反映出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红泪芳襦”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悲伤
- C. 快乐
- D. 孤独
-
“生怕欢娱”的原因是什么?
- A. 害怕失去
- B. 对快乐的向往
- C. 对欢愉可能带来的更深痛苦的恐惧
- D. 对他人的怜悯
-
“好梦回头一味无”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满足
- B. 空虚
- C. 期待
- D. 快乐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声声慢》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龚鼎孳与李清照的作品均涉及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李清照的词更偏向于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龚鼎孳则更多展现社会背景对个人情感的影响。
参考资料:
- 《明清词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