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袁自如大司马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8:28:35

一出关门任是非,忽来萋菲动天威。

当时共喜平台对,今日翻从大理归。

本谓五年期雪耻,谁令六月见霜飞。

长城万里今何在,闻道关山数被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出关门任是非,忽来萋菲动天威。
当时共喜平台对,今日翻从大理归。
本谓五年期雪耻,谁令六月见霜飞。
长城万里今何在,闻道关山数被围。

白话文翻译:

一旦走出这扇大门,任凭外界的非议;
忽然间,萋萋的草木也仿佛在天威之下颤动。
当初我们一起欣喜于共同的目标,如今却要从大理返回。
本以为五年后能洗刷耻辱,谁知道六月却见了霜降。
长城万里,如今又在哪里呢?听说关山重重被围困。

注释:

  • 关门:指封闭的状态,象征封闭的环境或局势。
  • 萋菲:形容草木茂盛,暗指生机与希望。
  • 平台:比喻理想境地或共同目标。
  • 大理:可以指代大理国,象征着政治上的失落或返回故土。
  • 雪耻:洗刷耻辱,恢复名誉的意思。
  • 霜飞:意指意外的打击或困境。
  • 长城:代表国家的防线与安全,如今岌岌可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炅(约1520-1587),明代诗人,字子华,号云泉,浙江人。他在政治上曾有过一段经历,后因直言不讳遭到贬谪,创作风格受到时代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的诗歌多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的感慨。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在与外敌的斗争中,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沦陷、个人遭遇的深切思考。诗中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忧虑。

诗歌鉴赏:

《挽袁自如大司马 其一》通过悲壮的语调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沉重思考。开篇的“出关门任是非”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表现出诗人对外界舆论的无奈和对历史的回顾。紧接着“忽来萋菲动天威”,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结合,生机与压迫并存,暗示着外部环境对内心的影响。

诗中的“当时共喜平台对”与“今日翻从大理归”形成鲜明对比,描绘出昔日理想与现状的巨大落差,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破灭的无奈与失落。此外,“本谓五年期雪耻,谁令六月见霜飞”则进一步揭示了期望与现实的残酷差距,寓意深刻。

最后两句“长城万里今何在,闻道关山数被围”,用长城象征国家的防线,在敌人重重包围下,奏响了国家危亡的悲歌。整首诗情感真挚,构思精巧,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未来的迷茫与忧虑。诗人以个人命运为背景,折射出国家命运的无常,揭示了时代的悲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出关门任是非:出门后不再在乎外界的非议,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守。
  2. 忽来萋菲动天威:自然界的变化令人感到天命的不可捉摸,仿佛在暗示国运的动荡。
  3. 当时共喜平台对:回忆起曾经的理想和目标,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
  4. 今日翻从大理归:现状的悲惨,让人不得不回到失去的故土,反映出困境与无奈。
  5. 本谓五年期雪耻:曾经的希望却在现实中落空,诗人感到深深的失望。
  6. 谁令六月见霜飞:意外的打击如同六月的霜降,突显悲剧的不可预见性。
  7. 长城万里今何在:象征国家的防线和安全,询问在如此动荡的时代长城的意义。
  8. 闻道关山数被围:暗示敌人的包围,反映出国家的危难,呼应前面的忧虑。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出关门”与“任是非”,“见霜飞”与“数被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萋菲动天威”,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象征:长城作为国家安全的象征,承载着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忧虑,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对个人遭遇的感慨。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思考,展现了家国情怀的深邃与厚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关门:象征封闭与隔绝。
  • 萋菲:象征生机与希望。
  • 长城:象征国家的防线与安全。
  • 霜飞:象征突如其来的打击与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长城”象征什么? A. 个人的坚守
    B. 国家安全的象征
    C. 自然的美丽
    D. 诗人的思乡情

  2. 诗中的“六月见霜飞”表达了什么? A. 夏季的凉爽
    B. 预示着困境的来临
    C. 诗人的喜悦
    D. 对未来的希望

  3. 诗人对过去的态度是? A. 满意与骄傲
    B. 怀念与失落
    C. 冷漠与无情
    D. 希望与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人生与理想的感慨,但更显豪放与乐观。
  • 杜甫《春望》:与《挽袁自如大司马》相似,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情感更加沉重与悲壮。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读》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