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闺怨二首·其一 沈如筠 〔唐代〕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白话文翻译:
书信随着大雁都难以寄出,忧愁太多以至于难以入梦。 我愿随着孤独的月亮,将我的思念照耀到远方的伏波营。
注释:
- 雁尽:指书信无法通过雁传递,暗喻音信断绝。
- 伏波营:指边疆的军营,伏波将军是汉代名将马援,此处借指边防军队。
典故解析:
- 雁传书:古代有雁传书信的传说,这里反用其意,表示书信无法传递。
- 伏波营:借用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典故,指代边疆的军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如筠,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以婉约清新的风格著称。此诗表达了深闺女子对远方征人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边疆战事频繁,征人远行,音信断绝的背景下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许多家庭因战乱而分离的普遍现象。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闺女子对远方征人的深切思念。首句“雁尽书难寄”,通过“雁尽”这一意象,传达了音信断绝的无奈和孤寂。次句“愁多梦不成”,直接抒发了女子因思念而无法入眠的痛苦。后两句“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则运用了浪漫的想象,表达了女子希望自己的思念能随着月光,照耀到远方的征人,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期盼。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雁尽书难寄”:通过“雁尽”这一意象,表达了音信断绝的无奈,暗喻与远方征人的联系中断。
- “愁多梦不成”:直接抒发了女子因思念而无法入眠的痛苦,愁绪缠绵。
- “愿随孤月影”:运用了浪漫的想象,表达了女子希望自己的思念能随着月光,照耀到远方的征人。
- “流照伏波营”:通过“伏波营”这一典故,指代边疆的军营,表达了女子对远方征人的深切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愿随孤月影”中的“孤月影”比喻女子的孤独和思念。
- 拟人:“流照伏波营”中的“流照”赋予月光以人的行为,表达了女子的愿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闺怨,表达了深闺女子对远方征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奈之情。通过音信断绝、无法入眠、月光传递思念等意象,展现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和期盼。
意象分析:
- 雁尽:音信断绝的意象,表达了孤寂和无奈。
- 孤月影:孤独和思念的意象,表达了女子的愿望。
- 伏波营:边疆军营的意象,指代远方征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雁尽”暗喻什么? A. 书信无法传递 B. 大雁飞走了 C. 书信很多 D. 大雁很多
-
“愿随孤月影”中的“孤月影”比喻什么? A. 女子的孤独 B. 月亮的影子 C. 女子的思念 D. 月亮的孤独
-
“流照伏波营”中的“伏波营”指代什么? A. 边疆军营 B. 伏波将军 C. 边疆城市 D. 伏波将军的家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闺怨》:表达了女子对远方征人的思念之情。
- 李清照《如梦令》:表达了女子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
诗词对比:
- 王昌龄《闺怨》与沈如筠《闺怨二首·其一》:都表达了女子对远方征人的思念之情,但王昌龄的诗更加含蓄,沈如筠的诗更加直抒胸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沈如筠的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