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春深好,春深御史家。
絮萦骢马尾,蝶绕绣衣花。
破柱行持斧,埋轮立驻车。
入班遥认得,鱼贯一行斜。
白话文翻译:
这春天的美好景致在哪里呢?原来是在御史的家中。
柳絮轻轻缠绕在马尾上,蝴蝶在绣花的衣服旁翩翩起舞。
破旧的柱子旁有个行人拿着斧头,车轮被埋在地里静静地停住。
远远地走进队伍中,我认出了你,像鱼一样成行斜着游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深:春天的深处,指春天的最美好时节。
-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的官员。
- 絮:柳絮,春天时飘散的柳树绒毛。
- 骢马:一种马,通常指毛色为灰色或黑色的马。
- 绣衣花:绣着花的衣服,形容衣物华丽。
- 破柱:指木柱损坏。
- 埋轮:车轮被埋,指停放的状态。
- 鱼贯:鱼的队形,形容行列整齐。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直接涉及具体典故,但“御史”作为古代官职,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地位与官场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诗中描绘的春日景象与官家生活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情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感情著称。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涵盖了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和春深二十首》是白居易在晚年时所作,与好友高适、元稹等人共同吟咏春天的美好。该诗写于春天,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白居易的这首《和春深二十首 其八》,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人间的繁华。首句“何处春深好,春深御史家”,直接引入了春天的主题,以“御史家”的背景,暗示了诗人与官场生活的联系。接下来的描写通过“絮萦骢马尾,蝶绕绣衣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日的景象,柳絮轻盈、蝴蝶翩翩,展现了春天的生动与美丽。
诗的后半部分“破柱行持斧,埋轮立驻车”,则转向了一种静谧的状态,体现了春天不仅有生机勃勃的一面,还有一种闲适与宁静。这种对比使得整个诗篇更为丰富,既有动感,又不失沉静,仿佛在描绘一个和谐的春日午后。
最后一句“入班遥认得,鱼贯一行斜”,将诗人的视角拉回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整首诗在描写春天的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情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处春深好:提出问题,探询春天最美的地方。
- 春深御史家:回答问题,指出在御史的家中,暗含对官场的观察。
- 絮萦骢马尾:描绘春天的细节,生动地表现春天的气息。
- 蝶绕绣衣花:继续细致描写,增添了春天的活泼色彩。
- 破柱行持斧:表现出一种劳动的气息,暗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 埋轮立驻车:车轮静止,暗示一种闲适的状态。
- 入班遥认得:诗人远观人群,体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 鱼贯一行斜:形容行列的整齐,增添了诗的动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鱼贯”形象地比喻人群的行走。
- 拟人:蝴蝶绕着花,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春天的生机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深: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希望。
- 絮:代表着春天的温柔与轻盈。
- 蝶:象征着自由与美丽。
- 斧:暗示着劳动和生活的真实一面。
- 鱼贯: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御史”指的是哪类官员?
- A. 农民
- B. 监察官
- C. 将军
- D. 学者
-
“絮萦骢马尾”中的“絮”指的是什么?
- A. 花瓣
- B. 柳絮
- C. 雪花
- D. 灰尘
-
本诗反映的主要情感是?
- A. 忧伤
- B. 欢快
- C. 愤怒
- D. 迷茫
答案:
- B. 监察官
- B. 柳絮
- B. 欢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其八》与王维《鹿柴》的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但白居易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静谧与隐逸,展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