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宣州使院夜宴寂上人房留辞前苏州韦使君》

时间: 2025-01-04 07:22:41

白云乖始愿,沧海有微波。

恋旧争趋府,临危欲负戈。

春归花殿暗,秋傍竹房多。

耐可机心息,其如羽檄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赴宣州使院夜宴寂上人房留辞前苏州韦使君
作者: 刘长卿 〔唐代〕

白云乖始愿,沧海有微波。
恋旧争趋府,临危欲负戈。
春归花殿暗,秋傍竹房多。
耐可机心息,其如羽檄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篇提到白云与沧海,象征着远方和变化。诗人虽然渴望归返,但因官场的责任而不得不留在他乡。春天的花殿已然暗淡,秋天的竹房却显得更加繁茂,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最后一句以羽檄(古代传递文书的简信)作比,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无奈。


注释:

  • :在这里意为远离或不和谐。
  • 沧海:指大海,象征着远方和旅途的艰辛。
  • 恋旧:对故乡的留恋。
  • 趋府:奔赴官府,指诗人因职务而不得不留在他乡。
  • 负戈:指准备战斗,暗示诗人面临的困境。
  • 花殿:指春天繁盛的花朵,暗示美好的事物。
  • 竹房:秋天的竹林,象征宁静与思考。
  • 机心:指人心中的谋略与情感。
  • 羽檄:古代传递消息的简信,象征世事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长卿,字逢辰,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官职,作品深受后人喜爱,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刘长卿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诗人身处官场之际,表现出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官场生活的无奈。诗人通过夜宴的场景,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异乡宴饮的情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开头两句“白云乖始愿,沧海有微波”,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心中那份对故乡的向往与不安。白云和大海让人联想到遥远的地方,恰如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

接着,诗人提到“恋旧争趋府”,表现出诗人对官职的无奈与对旧地的眷恋。虽然身居高位,但内心却渴望回归故土,感受到一种内心的挣扎。后两句“春归花殿暗,秋傍竹房多”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春天的花殿已然失去生机,秋天的竹房却显得更加宁静,仿佛时间的流逝让一切变得暗淡无光。

最后一句“耐可机心息,其如羽檄何”,以羽檄作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奈,时间如风,不可逆转。整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考与细腻的情感,是一首耐人寻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云乖始愿:白云逐渐远去,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渴望与失落。
  2. 沧海有微波:大海虽广阔,但波浪细微,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波动与不安。
  3. 恋旧争趋府:对旧地的留恋与对官职的追求形成对比,体现内心的矛盾。
  4. 临危欲负戈:在危难时刻,诗人感到责任沉重,心中充满无奈。
  5. 春归花殿暗:春天的花朵凋零,象征着美好的事物逐渐消逝。
  6. 秋傍竹房多:秋天的竹房显得安静而充实,暗示一种宁静的思考。
  7. 耐可机心息:对世事的厌倦,渴望内心的宁静。
  8. 其如羽檄何:用羽檄比喻,表示对变化的无奈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云、大海、花殿、竹房等自然景象比作诗人内心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花朵与竹子分别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秋天的宁静,深化了情感的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官场生活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变迁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慨,反映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白云:象征远方和自由,表达诗人对故乡的向往。
  2. 沧海:代表浩瀚的旅途和人生的无常。
  3. 花殿:春天的盛景,象征美好生活的短暂。
  4. 竹房:秋天的宁静,象征内心的思考与安宁。
  5. 羽檄:传递信息的简信,象征世事的变迁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白云乖始愿”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爱情的渴望

  2. 填空题:诗中提到“春归花殿暗”,这句诗主要反映了对__的感慨。

  3. 判断题: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热爱。
    (对/错)


答案:

  1. A. 对故乡的思念
  2.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静夜思》(李白):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李白):同样描写夜晚情景,但更侧重于孤独与思考的深度。
  • 《送友人》(李白):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侧重于友情与离愁。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相似主题的独特表达方式,各有风格与情感的深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刘长卿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