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假仁图霸,尊王斥戎。
民受其赐,圣与其功。
治国长才,卓有令闻。
四维之言,可以为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假借仁义之名来谋求霸权的行为,强调了尊重王权、抵御外敌的重要性。人民从中受益,圣明之君也因此获得功德。治理国家需要长久的人才,卓越的施政才能得到良好的声誉。四维之言(即四种基本原则)可以作为治国的训诫。
注释:
- 假仁图霸:表面上以仁德自名,实际上却是为了图谋霸权。
- 尊王斥戎:尊重王权,排斥敌人。
- 民受其赐:人民从中受益。
- 圣与其功:明君因而获得功德。
- 治国长才:治理国家需要长久的优秀人才。
- 卓有令闻:施政卓越,声誉显赫。
- 四维之言:指治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承恩(约1510-约1580),明代诗人,字景龙,号白云,江苏苏州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富有哲理,常以古典诗词为蓝本进行创新。孙承恩在政治上也有所建树,提倡仁政,重视民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内部动荡和外部威胁并存的时期。诗人希望通过此诗表达治国理政的理念,强调仁政的重要性,以警醒当权者。
诗歌鉴赏: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二十九 管大夫》是一首富有深意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假仁图霸”的批判,揭示了政治中的伪善与真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明代社会政治的复杂性。诗人用“尊王斥戎”来强调国家的稳定与团结,认为只有尊重王权,才能有效抵御外敌的侵扰。
接下来的两句则将目光转向民众,指出明君的功德最终会惠及百姓。这里表现出诗人对仁政的渴望与追求,认为政治的核心在于民生。最后一句提到“四维之言”,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强调了治国应该遵循的原则与道德规范。
整首诗结构紧凑,逻辑严谨,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仁”的反思,诗人不仅在呼唤君主应有的德行,也在警醒世人对政治的思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假仁图霸:批判那些以仁义为幌子,实则图谋权力的人。
- 尊王斥戎:强调对王权的尊重和对敌人的抵制,是国家安定的基础。
- 民受其赐:指出明君的治理能使民众受益,体现了“为民”的治国思想。
- 圣与其功:明君因其德行与施政能力而获得的功德,自然也会让民众感恩。
- 治国长才:指出治理国家需要长久培养的人才。
- 卓有令闻:强调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和施政的好声誉。
- 四维之言:总结出治国的原则,强调遵循。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假仁图霸,尊王斥戎”,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暗喻:通过“仁”的概念,隐含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仁政的重要性,提倡尊重王权与民生的治理观,警示当权者的伪善行为,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仁:象征德行与善政。
- 王:代表国家的权威与中心。
- 民:指普通百姓,体现治理的根本出发点。
- 四维:象征治国理政的原则,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假仁图霸”中的“仁”指的是什么?
- A. 仁爱
- B. 权力
- C. 财富
-
诗中提到的“四维之言”意味着什么?
- A. 个人理想
- B. 治国原则
- C. 战争策略
-
本诗强调了哪个重要的治国理念?
- A. 以暴治国
- B. 仁政
- C. 权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大风歌》:王翦的豪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对比屈原的《离骚》,同样探讨政治与个人理想,但孙承恩更侧重于治理之道,而屈原则更多表达个人的悲愤与失落。两者在风格和情感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关注点。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孙承恩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