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闺怨》

时间: 2025-01-04 12:59:08

鸭头波软浓于酎。

风起处、青初皱。

乳燕双双帘幕透。

梨花未雪,绿杨犹絮。

蚕饱桑阴瘦。

无端酿出清明候。

忽忆城南乍分手。

十二雕栏寒更陡。

踏青人远,斗茶时近,滋味如中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闺怨
作者: 王世贞 〔明代〕

鸭头波软浓于酎。
风起处青初皱。
乳燕双双帘幕透。
梨花未雪,绿杨犹絮。
蚕饱桑阴瘦。
无端酿出清明候。
忽忆城南乍分手。
十二雕栏寒更陡。
踏青人远,斗茶时近,
滋味如中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鸭头般的水波比酒还要浓烈。风起时水面微微起皱,乳燕在帘幕间双双探出头来。梨花尚未落雪,绿杨依旧飘着柳絮。蚕虫在桑树阴下饱满而显得瘦弱。莫名其妙地使我想起了清明时节,忽然忆起在城南与爱人分手的情景。十二根雕花栏杆在寒冷的夜里显得愈加陡峭。远方踏青的人渐行渐远,而斗茶的时节又近在眼前,滋味就像醉酒一般令人陶醉。

注释:

字词注释:

  • 鸭头波:形容水波如鸭头般的柔和。
  • :古代的一种酒。
  • 乳燕:小燕子,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机。
  • 梨花未雪:梨花还没开,暗示春天尚未完全来临。
  • 绿杨犹絮:形容杨树的柳絮飘扬,增添春意。

典故解析:

  • 清明:清明节,通常与扫墓和春游相关,象征着思念和怀念。
  • 雕栏:古代建筑的装饰,常用于描绘优雅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世贞,明代著名诗人、词人,字士扬,号太和,晚号青山隐者。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和人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明代,正值文人雅士喜爱吟咏春景、抒发情感的时期。王世贞的《青玉案·闺怨》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青玉案·闺怨》是一首情感深沉、意象丰富的词作。王世贞通过细腻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自然景象,同时蕴含着对离别的思念与无奈。词的开头通过“鸭头波软浓于酎”引入,给人以温柔的感觉,仿佛置身于春日的湖畔,水波荡漾,心情也随之柔和。然而,随着词句的深入,那种温柔中却又夹杂着淡淡的忧伤,尤其是“忽忆城南乍分手”的回忆,仿佛在提醒着人们在美好的春光之下,隐藏着的是对过往情感的眷恋与惆怅。

词中的意象运用极为巧妙,乳燕、梨花、绿杨等都不仅仅是春天的代表,更寄托了作者对恋人的思念。尤其是“踏青人远,斗茶时近”,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化,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对比。整首词在形式上工整,情感上却极为丰富,展示了王世贞高超的词艺和深厚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鸭头波软浓于酎:描绘湖水的柔和,暗示春天的温暖。
  • 风起处青初皱:微风拂面,水面微微起皱,增添动感。
  • 乳燕双双帘幕透:小燕子在春天飞翔,透出生命的活力。
  • 梨花未雪,绿杨犹絮:春天尚未完全到来,象征着希望与期待。
  • 蚕饱桑阴瘦:蚕在桑树下吃饱了,暗示生活的富足却又显得无奈。
  • 无端酿出清明候:无缘无故地想起了清明时节,暗示思念。
  • 忽忆城南乍分手:回忆起与爱人别离的情景,情感深入。
  • 十二雕栏寒更陡:雕栏的寒冷感与深秋对比,显得孤寂。
  • 踏青人远,斗茶时近:时间的流逝,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 滋味如中酒:表达出一种醉人心扉的感觉,回味无穷。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鸭头波”比喻水波的柔和。
  • 拟人:将燕子描绘成“双双”,增加了生动感。
  • 对仗:如“踏青人远,斗茶时近”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春天的美景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离别的无奈。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鸭头波:象征温柔与宁静。
  • 乳燕: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梨花:象征纯洁、美好。
  • 绿杨:象征生命的延续与繁荣。
  • :象征富足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世贞
    • C. 杜甫
  2. “踏青人远,斗茶时近”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自然景色
    • B. 时间的流逝与人情的距离
    • C. 对春天的期待
  3. 词中提到的“梨花未雪”是什么意思?

    • A. 梨花已经开
    • B. 梨花还未盛开
    • C. 梨花已经凋谢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王世贞的《青玉案·闺怨》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皆抒发了对离别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但王世贞的作品多了一份自然的描绘,李清照则更为细腻而情感丰富,展现出不同的女性情怀与风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文学通论》
  • 《王世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