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曲二首》

时间: 2025-01-19 19:45:08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楼曲二首》 白马金鞍从武皇,
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
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
红妆缦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
夫婿朝回初拜侯。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白马金鞍的骑士随武皇出征,
十万旌旗在长杨驻扎。
楼上的小妇人坐着弹筝,
远远地看到飞扬的尘土进入建章宫。

驰道上杨花满是飞舞,
红妆女子在青楼上缠绕发髻。
金章紫绶的骑士有千余人,
她的丈夫早晨回来刚刚拜见侯爵。

注释:

字词注释:

  • 武皇:指的是武则天,唐朝的女皇帝。
  • 旌旗:指的是军队的旗帜。
  • 长杨:长杨指的是长安附近的杨树林,是驻扎的地方。
  • 小妇:指年轻的女子或妻子。
  • 鸣筝:弹奏筝乐器。
  • 飞尘:战马奔腾时扬起的尘土。
  • 建章:建章宫,古代宫殿。
  • 红妆:指盛装打扮的女子。
  • 缦绾:缠绕发髻的样式。
  • 金章紫绶:官员的象征,金章紫绶是高官的标志。
  • 拜候:拜见侯爵,表示对权贵的尊敬。

典故解析:

  • 武皇出征的背景与唐朝的历史有关,展现了当时的军旅生活与女子的思念。
  • 建章宫是当时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象征着权力和荣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号少伯,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和咏史诗见长。他的诗作多描写战争、边塞风光和豪情壮志,具有鲜明的抒情特征。

创作背景:
《青楼曲二首》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强盛之际,诗中反映了军事生活与边塞女子的情感,体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动荡。

诗歌鉴赏:

《青楼曲二首》通过描绘战争场景与青楼女子的情感,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开头描写武皇出征的雄壮场面,金鞍白马,旌旗飘扬,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体现了国家的力量与荣耀。接着,楼头小妇人的弹筝声传来,表达了对远征士兵的思念和期盼。诗中使用了“飞尘入建章”的意象,既描绘了战场的激烈,又暗含了女性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

后半部分的描写则转向了青楼女子的生活,满御沟的杨花和红妆缦绾的形象,展现了女子的美丽与娇柔,同时也反映了她们在男性权力面前的无奈。最后,金章紫绶的骑士和刚刚拜见侯爵的夫婿,暗示了战争与权力的交织,女性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受害者也是参与者。

整首诗在豪壮与柔美之间取得了平衡,展示了王昌龄高超的艺术技巧,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马金鞍从武皇:描绘出征的场景,强调武皇的权威。
  • 旌旗十万宿长杨:数量庞大的军队在长杨驻扎,显示出国家的强盛。
  • 楼头小妇鸣筝坐:小妇人弹筝,透露出她的孤独与思念。
  • 遥见飞尘入建章:飞扬的尘土象征着战争的激烈,女子的期盼与忧愁交织。

修辞手法:

  • 对比:战争的雄壮与女子的柔情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飞尘、杨花、红妆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暗示了女子的命运与渴望。
  • 拟人:通过“鸣筝”描绘出情感,赋予乐器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战争与爱情的交织,表现了女性在男性主导社会中的复杂地位,既有对英雄的仰慕,也有对生活无奈的感慨,体现了人性与社会的多重面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马金鞍:象征着勇敢与荣耀。
  • 飞尘:代表战争与动荡。
  • 杨花:象征女子的娇弱与美丽。
  • 红妆:表示女性的美丽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青楼曲二首》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昌龄
    C. 杜甫

  2. 诗中“白马金鞍”指的是什么?
    A. 战马
    B. 珠宝
    C. 楼房

  3. 楼头小妇人弹奏的乐器是什么?
    A. 琵琶
    B. 筝
    C. 笛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头歌》- 王昌龄
  • 《出塞》- 王昌龄

诗词对比:

  • 比较王昌龄的《青楼曲二首》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涉及到高处的视角,但王昌龄更侧重于人际情感与战争的结合,而王之涣则更强调自然景观的壮丽与个人的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