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

时间: 2025-01-08 23:25:56

檐溜泻泉声。

寒透疏棂。

愁如百草雨中生。

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

只待朝晴。

彩霞红日照山庭。

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令
梁寅〔元代〕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
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
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白话文翻译

雨水从屋檐滴落,发出潺潺的泉声,寒气透过窗棂袭来,
心中的愁绪就像在雨中滋生的百草。
谁会相信我在家中却像个客人,好梦还未成形就已惊醒。
花开了却害怕随风飘零,只待清晨的阳光明媚。
彩霞和红日照耀着山庭,曾约定的老友应该会到来,
一起听那啼叫的黄莺。

注释

  • 檐溜:屋檐滴水,形容雨水从屋檐流下。
  • 疏棂:窗棂稀疏,透过窗棂透入的寒气。
  • 愁如百草雨中生:形容愁绪在雨中滋生,如同草木在雨中生长。
  • 谁信在家翻似客:在家却感到孤独,像个客人一样。
  • 花发恐飘零:花虽绽放,但担心风吹落。
  • 只待朝晴:只盼望早晨的阳光明媚。
  • 彩霞红日照山庭:彩霞和阳光照耀着山中的庭院。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啼莺”可引申为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希望。诗中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个人情感,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友人的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梁寅是元代的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入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阴雨天,诗人因天气的寒冷和孤独,产生了对春天的渴望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浪淘沙令》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与感慨。开篇即以“檐溜泻泉声”引入,生动地描绘了雨中的孤寂与寒冷,传达出一种愁苦的氛围。接着,诗人将自己的愁绪与自然景象结合,形成了“愁如百草雨中生”的意象,令人感受到那种无处不在的忧伤。

在面对愁苦时,诗人更是自嘲道“谁信在家翻似客”,揭示了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好梦先惊的描写更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对花的脆弱和对友人相聚的期待,使得全诗的情感逐渐升温,最终以“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结束,既有对友人的期盼,也寄托了一种对春暖花开的美好向往。

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与情感的深刻抒发,梁寅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变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忧伤又充满希望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檐溜泻泉声:细雨滴落,形成清脆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寒透疏棂:寒冷的气息透过窗棂,暗示内心的孤寂。
  3. 愁如百草雨中生:愁绪如雨中生长的草,繁生而难以抑制。
  4. 谁信在家翻似客:表达了内心的孤独感,即便身处家中,仍感到像客人般的疏离。
  5. 好梦先惊:梦境未深便被惊醒,象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6. 花发恐飘零:花虽美丽,但短暂的生命让人感到惋惜。
  7. 只待朝晴:期待阳光普照,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8. 彩霞红日照山庭:美好的自然景象,暗示着美好时光的来临。
  9. 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和对春天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愁如百草,形象地表现了愁绪的滋生。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寒透疏棂”和“彩霞红日”,形成了和谐的语言节奏。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传达出一种忧伤而又充满期待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檐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带来孤独的感觉。
  • 寒透:寒冷代表着诗人的内心状态。
  • 百草:象征着愁苦的滋生,生生不息。
  • 花发:代表着美好与脆弱。
  • 朝晴: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 啼莺: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愁如百草雨中生”是什么意思?

    • A. 自然生长的百草
    • B. 愁绪如同雨中的草一般滋生
    • C. 花开后容易凋零
  2. “谁信在家翻似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孤独
    • C. 满足
  3. 本诗中提到的“啼莺”象征着什么?

    • A. 秋天
    • B. 春天
    • C. 冬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江城子》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 苏轼《江城子》: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表达出一种更为宽广的情感视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