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练子 华州王待诏乞词》

时间: 2025-01-06 07:59:49

王待诏,善传神。

日常心意在他人。

便都忘,自己身。

如省觉,出迷津。

逍遥坦荡哩*。

乐清闲,得悟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捣练子 华州王待诏乞词
作者: 马钰 〔元代〕

王待诏,善传神。
日常心意在他人。
便都忘,自己身。
如省觉,出迷津。
逍遥坦荡哩。
乐清闲,得悟真。

白话文翻译:

王待诏(王士祯)擅长传达神韵,
他平时的心意总是在他人身上。
因此他常常忘记了自己,
就像醒悟过来,走出了迷雾。
他逍遥自在,心胸坦荡。
享受清闲,领悟了真理。

注释:

  • 王待诏:王士祯,元代诗人,擅长诗词,常被称为“待诏”。
  • 善传神:指擅长传达情感和意境。
  • 日常心意在他人:指他的心思和情感常常关注他人。
  • 便都忘:则是指他因此而忘却了自己。
  • 如省觉:像是突然醒悟过来。
  • 逍遥坦荡:形容心境开阔、无拘无束。
  • 乐清闲:享受清闲自在的生活。
  • 得悟真:领悟到真正的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钰(公元1250年—公元1325年),元代著名诗人,字廷和,号白云,擅长诗词,尤其在抒情方面有独到之处。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的时期。马钰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我觉悟和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清闲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纷繁复杂社会中保持内心独立的理念。

诗歌鉴赏:

《捣练子》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诗,表面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诗中通过王待诏的形象,引出一种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在纷扰的世俗中,常常有人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寄托在他人身上,甚至因此而迷失自我。马钰通过“便都忘,自己身”的表达,提醒我们在追求外部认同时,需保持对自我的关注与认知。诗的最后几句“逍遥坦荡”,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内心宁静、清闲生活的向往。整体上,诗歌在字句间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强调了在复杂人际关系之中,如何寻找自我、保持自我,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王待诏,善传神:开篇直接介绍王待诏的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2. 日常心意在他人:表现出他的情感重心在别人身上,暗示其对他人的深切关心。
  3. 便都忘,自己身:揭示了因关注他人而忽视自我的现象,发出警示。
  4. 如省觉,出迷津:比喻一种顿悟,意识到迷失的状态,走出困境。
  5. 逍遥坦荡哩:表达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心境开阔。
  6. 乐清闲,得悟真:通过清闲的生活,获得对真理的领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如省觉”比喻醒悟的过程,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呈现出一定的对称与平衡,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我觉醒和内心宁静的追求,强调在关注他人的同时,也需要回归自我,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王待诏:象征着才华与智慧。
  • 他人:代表外部世界的复杂与纷扰。
  • 迷津:象征迷茫与困惑的状态。
  • 逍遥:象征内心自由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待诏擅长传达什么? A. 神韵
    B. 冷漠
    C. 悲伤
    D. 忧虑

  2. 诗中提到的“逍遥坦荡”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虑
    B. 自由
    C. 压力
    D. 焦虑

  3. 诗中反映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A. 忽视自我
    B. 追求外部认同
    C. 关注自我与内心的平和
    D. 迷失自我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内心的宁静。
  • 《登高》:杜甫的诗,反映了对人生的沉思与感慨。

诗词对比:

马钰的《捣练子》与李白的《静夜思》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内心的思考与情感的流露,但马钰更注重自我觉醒与淡泊,而李白则集中在对故乡的怀念与孤独感的描绘。两者各有特色,共同展示了古人对心灵世界的深刻关注。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