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崔道士
作者: 杜荀鹤 〔唐代〕
四海兵戈无静处,人家废业望烽烟。
九华道士浑如梦,犹向尊前笑揭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不息、百姓生计困顿的忧虑,同时对道士的悠然态度表示一种羡慕。诗中提到“四海兵戈无静处”,意味着四方战乱不断,居无定处;而“人家废业望烽烟”,则表现出人民因战乱而失去生计,只能无奈地望着远处的烽火。接着提到“九华道士浑如梦”,道士似乎沉浸在梦境中,超脱于世俗的烦恼;最后一句“犹向尊前笑揭天”描绘了道士在饮酒时的轻松与潇洒。
注释:
字词注释:
- 四海兵戈:指四方到处都是战争和武装冲突。
- 废业:失去生计,指因战乱而导致的生活困顿。
- 烽烟:指战争的烟火,象征着战乱。
- 九华道士:指道教的道士,九华山是道教圣地,代表了修道者的生活。
- 笑揭天:在酒前微笑,似乎揭示了天地的奥秘,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典故解析:
- 九华山:位于今安徽省,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许多文人都受到其影响,表达了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荀鹤(约850年-933年),字子真,号荀鹤,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闻名,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作品多描写山水、道教、人生哲理等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时期,正值战乱频繁,民众生活困顿。作者通过描绘道士的轻松态度,表达了对现实的反思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赠崔道士》通过对比展现出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与对道士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战乱的画面,体现了当时乱世中人们生计的艰难。这种背景下,诗人把目光投向了道士,表达了对其超然态度的羡慕。道士在烽火连天的环境中却能保持一份从容与淡定,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中使用了“浑如梦”一词,形象地表现了道士的超脱境界,似乎与世俗的纷扰无关,反映了道教文化中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而最后一句“笑揭天”则在一片战乱中,展现了道士的洒脱与豁达。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意蕴深远,通过对道士的描绘,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海兵戈无静处:四面八方到处都是战争,无法找到安静的地方。
- 人家废业望烽烟:百姓因战乱而失去生计,只能无奈地望着远方的烽烟。
- 九华道士浑如梦:九华山的道士仿佛生活在梦中,超脱于世俗的纷扰。
- 犹向尊前笑揭天:他在酒前轻松地微笑,似乎在揭示天地的奥秘,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战乱中的百姓与道士的平静,突出道士的从容。
- 比喻:将道士的生活比作梦境,表达其超凡脱俗的境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作者对现实困境的感慨与对道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追求内心平静与安宁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兵戈:象征战争与冲突,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
- 烽烟:象征着战乱与灾难,代表着人民的苦难。
- 道士:象征着超脱与宁静,代表着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九华道士”主要象征什么? A. 战乱中的英雄
B. 超脱于世俗的修道者
C. 民间的悲惨故事
D. 战争带来的痛苦 -
“四海兵戈无静处”一句中,作者的情感如何? A. 开心
B. 绝望
C. 无奈
D. 兴奋 -
诗的最后一句“犹向尊前笑揭天”体现了什么? A. 对现实的不满
B. 对道士生活的羡慕
C. 对战争的恐惧
D. 对未来的无望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王维《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内心的宁静,体现了道教思想。
- 李白《将进酒》:通过豪放的饮酒表达对人生的态度,与杜荀鹤的道士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荀鹤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