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 其五》

时间: 2025-01-09 15:10:18

唤郎郎不应,郎自城中回。

县官加粮税,面色如土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唤郎郎不应,郎自城中回。
县官加粮税,面色如土灰。

白话文翻译:

我呼叫我的丈夫,他却没有回应,他自己从城里走回来。
县官提高了粮税,他的脸色如同土灰般难看。

注释:

  • 唤郎:呼叫丈夫。“郎”在古代诗词中常指丈夫或情人。
  • 不应:没有回应。
  • 城中回:指丈夫从城里回来。
  • 县官:地方官员,掌管地方事务。
  • 加粮税:增加粮食税收。
  • 面色如土灰:形容面色惨白,形象地表现出因税收增加而感到忧虑和沮丧的情绪。

典故解析:

在明清时期,因战乱与税赋的加重,农民生活困苦,许多诗歌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这里的“县官”可以看作是对地方官员的控诉,表现出民众对税收增加的不满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省曾,明代诗人,以其对社会不公的敏感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闻名。其作品常常蕴含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关注。

创作背景:在明代,社会动荡和税赋沉重使得普通百姓生活艰难。黄省曾在此背景下,写下了《子夜歌》系列诗作,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们生存状态的关心。

诗歌鉴赏:

《子夜歌 其五》在简短的几句中,展现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和人间百态。诗人通过“唤郎郎不应”的细节,表现了夫妻间的隔阂与无奈,同时也隐喻了社会对个体的漠视。丈夫的归来并没有带来安慰,反而是“县官加粮税”,突显了当时官民关系的紧张和民生的困苦。

“面色如土灰”的描写不仅仅是对丈夫面容的刻画,更是对普通百姓在重税之下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在平淡的字句中,蕴含了对权力与财富不公的控诉,以及对生活艰辛的深切同情。这种情感在明代文人中并不鲜见,但黄省曾的表达却显得尤为真切和直接。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唤郎郎不应”:诗人呼叫丈夫,但他未作回应,表现出一种孤独和无助感。
    • “郎自城中回”:丈夫的归来并不意味着团圆,反而暗示他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 “县官加粮税”:直接点明社会问题,揭示出税收负担加重的事实。
    • “面色如土灰”:通过形象化的比喻,表现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和绝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面色比作“土灰”,形象地表现出内心的沮丧与绝望。
    • 对仗:全诗句式整齐,增强了朗朗上口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对夫妻生活的描绘,反映了社会动荡和个人无奈,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现实的不满。

意象分析:

  • “郎”:象征着家庭的依靠与希望。
  • “县官”:代表着权力与压迫。
  • “粮税”:指向生存与经济的重担。
  • “土灰”:象征着失望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唤郎郎不应”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愤怒
  2. “县官加粮税”暗示了什么?

    • A. 社会繁荣
    • B. 民生困苦
    • C. 生活富足
  3. 诗人通过“面色如土灰”的描写,想要表达什么?

    • A. 对生活的满足
    • B. 对生活的无奈与失望
    •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关注百姓疾苦,但杜甫的笔调更为悲壮,黄省曾则更显细腻。
  • 李白《将进酒》:李白强调个体的豪情与放纵,而黄省曾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困境与民生的苦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黄省曾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明清诗词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