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漆弩·游金山寺》
时间: 2025-01-06 04:19: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黑漆弩·游金山寺
作者: 王恽〔元代〕
邻曲子严伯昌,尝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谓余曰词虽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烟雨目之何如?予曰昔东坡作念奴曲,后人爱之,易其名为酹江月,其谁曰不然?仲先因请余效颦。遂追赋游金山寺一阕,倚其声而歌之。昔汉儒家畜声伎,唐人例有音学。而今之乐府,用力多而难为工,纵使有成,未免笔墨劝淫为侠耳。渠辈年少气锐,渊源正学,不致费日力于此也。其词曰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蛟龙虑恐下燃犀,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
白话文翻译:
邻居的严伯昌,用黑漆涂的弩来陪酒。省郎仲先对我说,词虽然优美,但曲名似乎不太雅致。如果用江南的烟雨来命名,如何呢?我回答说,曾经东坡作的《念奴娇》,后来人喜爱,改名为《酹江月》,谁会说不呢?仲先于是请我模仿。于是我便追随其声赋诗《游金山寺》。古代汉人有声乐,唐代也有音律。而如今的乐府,虽然费力却难以成工,纵使有成,也免不了笔墨的浮华。你们年轻气盛,从正学出发,不会把日夜的精力耗费在此上。诗中说道:苍茫的波涛上,孤高的山巍然耸立,宛如一片水面上的天竺。金鳌头满饮三杯,尽享江山的浓绿。蛟龙担心下潜而燃犀,风起浪翻如屋。任凭夕阳归来,船只纵横,期待偿还我一生的不足。
注释:
- 黑漆弩: 黑漆涂的弩箭,象征威武与豪情。
- 侑酒: 以酒助兴,陪伴饮酒。
- 江南烟雨: 指江南地区特有的细雨天气,富有诗意。
- 苍波万顷: 形容广阔的水面,波涛汹涌。
- 金鳌头: 传说中的神兽,代表着力量与气势。
- 蛟龙: 传说中的水生生物,象征着神秘和力量。
典故解析:
- 东坡: 指苏轼,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以才情闻名,常用词作曲。
- 酹江月: 是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句,表达对历史的沉思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恽,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常融合哲学思考,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恽游览金山寺时,受到周围自然景色与友人讨论的启发,表达了对美景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黑漆弩·游金山寺》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歌,作者以金山寺的秀美景致为背景,融入对人生、艺术的思考。诗中“苍波万顷孤岑矗”,描绘了波涛汹涌的水面与孤高的山峦,形成鲜明的对比,象征着孤独与伟大并存的境界。通过“金鳌头满咽三杯”,展现了作者对美酒、风光的渴望和享受,同时也隐含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接下来的“蛟龙虑恐下燃犀”,则传达了一种对未知和风险的警惕,显示出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最后,“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则是对人生经历的回顾与期待,表现出对未来的期盼与对过往的总结。整首诗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人生的深刻理解,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邻曲子严伯昌: 提及友人严伯昌,营造出一种熟悉、亲近的氛围。
- 尝以黑漆弩侑酒: 描述严伯昌用黑漆弩陪伴饮酒,体现出豪放的气质。
- 省郎仲先谓余曰词虽佳: 仲先评价诗词的优美,展现出对艺术的追求。
- 曲名似未雅: 表达对曲名的不满,暗示命名的重要性。
- 若就以江南烟雨目之何如: 提出以江南的美景命名,增加了诗的意境。
- 予曰昔东坡作念奴曲: 引用苏轼,强调历史名作的影响。
- 仲先因请余效颦: 描述友人的请求,表现出对创作的期待。
- 遂追赋游金山寺一阕: 表示应邀作诗,直指创作的主题。
- 昔汉儒家畜声伎: 提及历史上的音乐传统,表现出对文化的尊重。
- 而今之乐府,用力多而难为工: 批评当代音乐的难度与复杂,反映出对艺术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 “苍波万顷”形容水面广阔,生动形象。
- 拟人: “蛟龙虑恐”赋予动物以人类的情感,增强表现力。
- 对仗: 多处使用对仗,使语言更加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艺术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的感慨,体现了深邃的哲理与情感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波: 象征着广阔与自由,也暗示人生的浩渺与不可捉摸。
- 金鳌: 代表着神秘与权力,传达了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 夕阳: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对过去的怀念与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恽的《游金山寺》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山川流水
B. 烟雨江南
C. 金山寺的美景 -
诗中提到的“金鳌”象征什么? A. 美酒
B. 神秘与力量
C. 友情 -
诗中“任夕阳归棹纵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人生的回顾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恽与苏轼: 王恽的作品更注重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而苏轼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情与历史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恽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