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拟经洪都赴厦门约以事不果,颖庐以此调二首见寄,敬次其韵,以志愧仄 其一》

时间: 2024-09-19 20:40:42

分灯剪梦无由见,输他信约衡阳雁。

高阁拟重来,荼蘼应未开。

小窗惊夜雨,滴作相思缕。

能更几番风,肯教花再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分灯剪梦无由见,
输他信约衡阳雁。
高阁拟重来,
荼蘼应未开。
小窗惊夜雨,
滴作相思缕。
能更几番风,
肯教花再红。

白话文翻译:

在灯下剪梦,却无缘再见,
只把信件寄托给衡阳的雁。
想再登上高阁,
但荼蘼花似乎还未开放。
小窗外夜雨惊动,
雨滴化作一缕相思。
还能经历多少风雨,
才肯让花儿再度盛红?

注释:

  • 分灯:分开灯光,此处指夜晚灯下。
  • 剪梦:剪断梦境,形容梦境无法实现。
  • 信约:信件和约定,寄托思念之情。
  • 衡阳雁:指的是从衡阳飞来的大雁,古人以雁传书,象征思念。
  • 高阁:指高楼,通常是观景的地方。
  • 荼蘼:一种花,象征美好的时光,但在此暗示未能如愿。
  • 小窗:窗户,透出夜雨声。
  • 相思缕:细腻的思念之情。
  • 几番风:多少次的风雨,暗示时间的流逝。
  • 花再红:希望花儿再次盛开,象征着重聚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蛰堪是当代著名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其诗作多以个人经历和社会生活为题材,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与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未能如愿赴厦门的情境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重聚的渴望,反映出当时社会流动性及人际关系的复杂。

诗歌鉴赏:

这首《菩萨蛮》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思念的情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灯”、“梦”、“夜雨”等,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惆怅的氛围。开篇以“分灯剪梦”引入,生动地展现出夜晚的宁静和内心的孤寂,灯光的分散仿佛象征着情感的割裂。接着,诗人通过“输他信约衡阳雁”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寄托情感于大雁,显示出古人常用的寄书方式,既有诗意又充满了温情。

整首诗的情感层层递进,诗人逐渐将思念的情感深化至夜雨和花开,夜雨的滴落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等待,而“荼蘼应未开”则暗示着美好未来的不可预知。最后以“能更几番风,肯教花再红”收尾,表现了对于未来相聚的期待与希望。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失落感,又充满了对重聚的美好向往,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分灯剪梦无由见”:描绘夜晚独自一人的情景,梦境无法成真。
    • “输他信约衡阳雁”:通过雁寄托思念,反映出对友人的深情。
    • “高阁拟重来”:想要再度重游高阁,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 “荼蘼应未开”:暗示未到重聚的时刻。
    • “小窗惊夜雨”:夜雨打窗,惊扰了宁静,象征思念的痛楚。
    • “滴作相思缕”:雨滴象征思念,细腻而绵长。
    • “能更几番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 “肯教花再红”:期待未来的重聚,象征着希望。
  • 修辞手法

    • 拟人:夜雨“惊动”小窗,表现出情感的细腻。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性。
    • 比喻:“雨滴作相思缕”,将自然现象与情感结合,形象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思念、孤独及对未来重聚的期待展开,表现了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深度与复杂性。

意象分析:

  • :象征孤独与思念。
  • :隐喻无法实现的愿望。
  • :寄托思念与情感的信使。
  • 高阁:回忆与美好时光的象征。
  • :悲伤与思念的表现。
  • 荼蘼花:象征着美好的期待与重聚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衡阳雁”主要象征什么? A. 友情
    B. 思念
    C. 孤独
    D. 旅行

  2. “小窗惊夜雨”中“惊”字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D. 排比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绝望
    B. 快乐
    C. 期待与思念
    D.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王蛰堪《菩萨蛮》 vs 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失去的怀念,但王蛰堪更聚焦于长久的思念和期待,而李清照则多了几分柔情和细腻的回忆。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歌史》
  • 《现代诗词解析》

以上资料可为进一步理解和学习古诗词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