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兴善寺僧道深院
作者:张乔 〔唐代〕
江峰峰顶人,受法老西秦。
法本无前业,禅非为后身。
院栽他国树,堂展祖师真。
甚愿依宗旨,求闲未有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在江边高峰的寺庙中,一个和尚在接受教义的情景。和尚的修行并不依赖于前世的积累,禅宗的教义也不是为了追求后世的利益。他的院子里种着外来的树木,堂内展示着祖师的真实教义。他非常希望能够遵循宗旨,追求一种闲适的生活,但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原因。
注释:
- 江峰:指江边的高峰,象征着清幽、孤寂的环境。
- 受法:接受佛法,修习佛教教义。
- 老西秦:指西秦的老和尚,可能是指某位高僧。
- 法本无前业:佛教强调因果法则,但此句表达了真正的修行不依赖于前世的功德。
- 禅非为后身:禅宗的修行不是为了图谋后世的利益。
- 他国树:指外来的植物,象征外来文化或思想。
- 祖师真:指祖师传下来的真实教义。
- 宗旨:修行的目标或信念。
- 求闲未有因:期望追求闲适的生活,却没有找到原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禅宗思想为主题,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佛教在中国盛行之际,诗人通过描写僧侣的修行,反映了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对外来文化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张乔对禅宗思想的独特理解和对修行生活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便通过“江峰峰顶人”描绘出一个高远、清宁的环境,给人以心灵的宁静。接下来的描写则表现了和尚接受教义的严肃性和认真态度,反映出他对佛法的尊重与追求。诗中提到“法本无前业”,强调了修行者应当放下对前生的执念,专注于当下的修行,这与禅宗“无我”的哲学观念相吻合。
在后面的句子中,“院栽他国树”一语,既可以理解为和尚的修行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也可以看作是对不同思想的包容。在“堂展祖师真”中,诗人表达了对祖师教义的崇敬,体现出对传统的重视。
最后一句“甚愿依宗旨,求闲未有因”则流露出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世烦扰的无奈。这种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当时士人的普遍心态,具有深远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江峰峰顶人”:描绘江边高峰上的修行者,营造清净的氛围。
- “受法老西秦”:和尚在接受西秦高僧的教导。
- “法本无前业”:强调修行不应受限于前世的因果。
- “禅非为后身”: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来世的利益。
- “院栽他国树”:院子里种植外来的树,象征对外来思想的接纳。
- “堂展祖师真”:尊重和展示祖师的真实教义。
- “甚愿依宗旨”:表达对修行目标的渴望。
- “求闲未有因”: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却感到无从着手。
-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使得诗句结构紧凑,韵律感强。比喻与象征也相得益彰,增强了诗的意境。
-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对佛教修行的深刻理解,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超越,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江峰:象征清净与孤独,表现修行者的心境。
- 他国树:象征外来文化与思想的融合。
- 祖师真:代表着传统教义的真实和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法本无前业”反映了什么思想? a) 前世因果
b) 当前修行的重要性
c) 追求后世利益 -
诗中“院栽他国树”可以理解为? a) 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b) 对外来思想的接纳
c) 只种本国树木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宗教的怀疑
b) 对闲适生活的渴望
c) 对修行的绝望
答案:
- b) 当前修行的重要性
- b) 对外来思想的接纳
- b) 对闲适生活的渴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与张乔的诗歌都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杜甫的作品更多反映社会现实,而张乔则侧重于个人内心的修行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禅宗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