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

时间: 2025-01-19 17:40:05

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

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白话文翻译:

明亮的秋夜,八月十五的月亮圆满,常娥(嫦娥)端正地坐在那里,桂树枝叶鲜亮。一年中没有哪一夜像今晚这样,在十二峰前,我无法入眠。

注释:

  • 皎皎:明亮的样子。
  • 秋空:秋天的夜空。
  • 常娥:即嫦娥,中国神话中的月亮女神。
  • 端正:整齐,这里指嫦娥的形象。
  • 桂枝:桂树的枝条,常与月亮和嫦娥联系在一起。
  • 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这里可能象征着远方的思念或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凝,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这首《八月十五夜》描绘了中秋夜的月色和诗人的情感,反映了唐代中秋节的习俗和诗人的审美情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中秋之夜,诗人仰望明月,感叹月色的美丽和夜晚的宁静,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中秋夜的月色和诗人的情感。首句“皎皎秋空八月圆”直接点明了时间和景象,明亮的秋夜和圆满的月亮构成了诗的背景。第二句“常娥端正桂枝鲜”引入了嫦娥和桂树的意象,增添了神话色彩和美感。后两句“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夜的特殊感受,以及因美景而无法入眠的情感。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对月夜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皎皎”和“圆”两个词,描绘了月亮的明亮和圆满,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氛围。
  • 第二句引入了嫦娥和桂树的意象,嫦娥的“端正”和桂枝的“鲜”增添了诗的神话色彩和美感。
  • 第三句“一年无似如今夜”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夜的特殊感受,强调了这一夜的不同寻常。
  • 第四句“十二峰前看不眠”则表达了诗人因美景而无法入眠的情感,十二峰可能象征着远方的思念或美景。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皎皎”形容月亮,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 拟人:将嫦娥描绘为“端正”,赋予了月亮以人的特质。
  • 对仗: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都体现了对仗的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中秋夜月色的赞美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诗人通过对月夜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特殊时刻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十二峰。
  • 详细解释: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月夜场景,皎皎的月亮、端正的嫦娥、鲜亮的桂枝和远方的十二峰,都增添了诗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常娥”指的是什么? A. 月亮女神 B. 桂树 C. 秋夜 D. 十二峰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悲伤 B. 喜悦 C. 无奈 D. 思念
  3. “十二峰前看不眠”中的“十二峰”可能象征什么? A. 远方的思念 B. 秋夜的美景 C. 月亮的圆满 D. 嫦娥的形象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月夜,但情感更为深沉,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以豪放的笔触赞美了月亮的美丽和人生的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