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时间: 2025-01-19 13:43:16

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

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

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

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裴迪 〔唐代〕

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 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 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 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

白话文翻译:

在禅室中安静地修行,四周是幽静的竹亭。 知晓佛法的人不会被世俗污染,沉默中谁敢回应。 鸟儿争相飞向夕阳,蝉鸣声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炎热的暑气在这里变得适宜,清凉的感觉无需再寻求。

注释:

  • 安禅:指安静地修行禅定。
  • 竹亭:用竹子搭建的亭子,常用来形容幽静的环境。
  • 有法:指知晓佛法。
  • 不染:不被世俗污染。
  • 无言:沉默不语。
  • 酬:回应。
  • 争向夕:争相飞向夕阳。
  • 蝉噪:蝉的鸣叫声。
  • 先秋:预示秋天的到来。
  • 烦暑:炎热的暑气。
  • 自兹适:在这里变得适宜。
  • 清凉:凉爽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裴迪,唐代诗人,与王维、崔兴宗等友善,常相唱和。其诗多为五言绝句,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禅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裴迪在夏日访问青龙寺,谒见操禅师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在禅修环境中的宁静感受,以及对佛法清净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禅室周围的幽静环境和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清净境界的追求。诗中“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描绘了禅室的宁静和四周竹亭的幽雅,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世俗的超越。后两句通过鸟飞和蝉噪的自然景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宁静和超脱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禅修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审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首句直接点明诗人在禅室中安静地修行,四周是幽静的竹亭,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知晓佛法的人不会被世俗污染,沉默中谁敢回应,强调了超脱世俗的境界。
  3. “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第三句通过鸟儿争相飞向夕阳和蝉鸣声预示秋天的到来,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变化,增强了诗中的宁静和超脱感。
  4. “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最后一句表达了炎热的暑气在这里变得适宜,清凉的感觉无需再寻求,强调了禅修环境中的舒适和满足。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和“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等句运用了对仗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 拟人:“鸟飞争向夕”中的“争”字赋予了鸟儿人的行为特征,使自然景象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清净境界的追求。通过描绘禅室的宁静和自然景物的变化,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竹亭:象征幽静和远离尘嚣的环境。
  • 鸟飞:象征自由和超脱。
  • 蝉噪: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安禅一室内”的“安禅”指的是什么? A. 安静地修行禅定 B. 安静地读书 C. 安静地休息 D. 安静地思考

  2. 诗中“有法知不染”的“不染”指的是什么? A. 不被世俗污染 B. 不染疾病 C. 不染尘埃 D. 不染情感

  3. 诗中“鸟飞争向夕”的“争”字赋予了鸟儿什么特征? A. 人的行为特征 B. 动物的行为特征 C. 植物的行为特征 D. 无生命的行为特征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同样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宁静和超脱感。
  • 崔兴宗的《夏日山中》:表达了在山中避暑的宁静感受。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裴迪的这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宁静和超脱感,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达了隐逸生活的乐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裴迪的全部诗作。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多首唐代诗人的经典作品,可作为学习唐代诗歌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