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街行 送春》
时间: 2025-01-01 17:34: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家玉笛吹芳树,容易春归去。
漫将新恨语流莺,借问天涯何处。
繁华过眼,春风吹梦,流水浑难住。
青山断续芜城路,应是愁无数。
楼台消尽客怜春,不信当年歌舞。
乱云千叠,夕阳一片,散作黄昏雨。
白话文翻译
谁家在吹着玉笛,伴着芳香的树木,春天就这样容易地离去了。
无端地把心中的新恨诉说给黄莺,借问天涯何处能找到春的踪影。
繁华的景象一晃而过,春风轻轻拂动了梦,流水似乎再也无法停留。
青山断断续续,通向芜杂的城市道路,想必愁苦无数。
楼台已经消失,谁还能怜惜这春天,不相信当年的歌舞已成往事。
千叠的乱云,映衬着一片夕阳,化作了黄昏的细雨。
注释
- 玉笛:指一种精美的笛子,象征着美妙的音乐。
- 芳树:开花的树,代表春天的生机和美丽。
- 流莺:指黄莺,常用来象征春天的歌声。
- 繁华过眼:繁华的景象转瞬即逝。
- 芜城路:指杂乱无序的城市道路,象征生活的复杂与烦恼。
- 楼台消尽:楼台的消失,暗示着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 乱云千叠:形容云层纷乱,意象丰富,表现出一种苍凉的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溥儒(1896-1963),字子华,号澄庵,近现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他是清朝末代皇族,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尤其在书法和诗词方面造诣颇深。其作品多以传统形式为主,内容富有深情,常常表达对时光流逝、繁华易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御街行 送春》写于近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诗人通过春天的离去,表达了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叹息。
诗歌鉴赏
《御街行 送春》是一首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春天离去的诗作。诗中以“谁家玉笛吹芳树”开篇,勾勒出春天的美好,随之而来的却是春天的匆匆离去,令人感到一丝惆怅与无奈。诗人在漫溢的春景中,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象之中,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短暂与无情。
“繁华过眼,春风吹梦”一句,运用了“流水”这一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不可逆转,表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惋惜。而“青山断续芜城路”则引导读者思考生活的复杂与愁苦,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最终以“乱云千叠,夕阳一片,散作黄昏雨”收束,展现了黄昏时分的苍凉与无奈。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诗人不仅反映了春天的离去,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愁苦,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细腻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家玉笛吹芳树:开篇以“谁家”引入,给人一种神秘感,描绘出春天的美好景象。
- 容易春归去:春天来得快,去得也快,表现了春天的短暂。
- 漫将新恨语流莺:将心中的新恨倾诉给黄莺,表明对春天离去的无奈。
- 借问天涯何处:向黄莺询问春的去向,象征对失去的追寻。
- 繁华过眼,春风吹梦:繁华已成为回忆,春风如梦般轻柔,却已无实际意义。
- 流水浑难住:流水象征时间,难以停留,强调时间的流逝。
- 青山断续芜城路:青山与城市的对比,反映生活的复杂与愁苦。
- 应是愁无数:暗示生活中的愁苦和烦恼。
- 楼台消尽客怜春:楼台的消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失去。
- 不信当年歌舞:对往日欢愉的怀念,表现出对现实的失望。
- 乱云千叠,夕阳一片:形象化描绘傍晚的景象,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散作黄昏雨:黄昏的雨水寓意着悲伤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流水”比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如“流莺”被赋予了倾诉的能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回忆的眷恋,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愁苦,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笛:象征优雅与音乐之美。
- 芳树: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流莺:象征春天的歌声与情感寄托。
- 青山:代表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无常。
- 黄昏雨:象征着离别与惆怅,增添了诗的悲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御街行 送春》是谁写的?
- A. 李白
- B. 溥儒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繁华过眼,春风吹梦”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生活的美好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忧愁的感受
-
诗中提到的“流莺”象征了什么?
- A. 春天的歌声
- B. 人生的追求
- C. 美丽的女子
- D. 生活的烦恼
答案
- B. 溥儒
- B. 对过去的怀念
- A. 春天的歌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春江花月夜》 vs 《御街行 送春》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描绘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春江花月夜》更侧重于描绘春夜的美景与情感,而《御街行 送春》则更强调春天的离去与人生的无常。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均有悲伤,但表现方式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溥儒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近现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