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喜晴》

时间: 2025-01-19 20:04:30

山中十日苦风雪,雾雨作寒才放晴。

千涧水从松杪落,半空云逐马头行。

居人向暖分茶树,啼鸟知春唤客名。

不惜看花兼问酒,东风归路布袍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十日苦风雪,
雾雨作寒才放晴。
千涧水从松杪落,
半空云逐马头行。
居人向暖分茶树,
啼鸟知春唤客名。
不惜看花兼问酒,
东风归路布袍轻。

白话文翻译:

在山中经历了十天苦寒的风雪,雾雨带来寒冷,直到今天才放晴。山涧的水从松树的树梢上流下,半空中的云彩追随着马的头部飘动。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迎着温暖分茶树,啼叫的小鸟知道春天来临,呼唤着客人的名字。人们不惜去看花,还顺便问酒,东风吹来,为归途的衣袍也变得轻便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十日:指的是十天,强调时间的漫长。
  • 苦风雪:形容天气的恶劣与艰苦。
  • 松杪:松树的树梢。
  • 啼鸟:鸟叫声,表示春天的到来。
  • 不惜:不吝惜,意为尽情去做某事。

典故解析

  • 此诗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情感的表达,尤其是在描写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奎,明代诗人,生活在山水之间,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歌往往具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经过严冬之后的春天,诗人通过描写严寒与春暖的对比,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和喜悦,反映了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们对天气变化的敏感与适应。

诗歌鉴赏:

《山中喜晴》以生动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诗人通过描绘严寒与春暖之间的强烈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们内心的感受。诗的开头用“十日苦风雪”描写了漫长而寒冷的冬天,而“雾雨作寒才放晴”则强调了天气的变化带来的愉悦。接着,诗人用“千涧水从松杪落”描绘了春天的水流声,给人以清新之感,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居人向暖分茶树,啼鸟知春唤客名”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居住在山中的人们在春天温暖的阳光下分茶树,鸟儿的啼鸣似乎也在呼唤着朋友的到来,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最后的“不惜看花兼问酒,东风归路布袍轻”则是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春风吹拂,轻便的衣袍象征着轻松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欢喜和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生命的希望与活力,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愉悦的心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中十日苦风雪:在山中经历了十天的严寒风雪,表现了冬季的漫长与艰辛。
  2. 雾雨作寒才放晴:雾雨使得寒冷更加明显,直到现在才放晴,暗示了春天的来临。
  3. 千涧水从松杪落:描绘了水流从树梢流下的生动场景,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4. 半空云逐马头行:半空中的云彩似乎在追随马匹,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自然的动态之美。
  5. 居人向暖分茶树:居住在此的村民在温暖的阳光下忙着分茶树,展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6. 啼鸟知春唤客名:鸟儿的鸣叫声,像是在呼唤来访的朋友,寓意春的召唤。
  7. 不惜看花兼问酒:人们不惜花时间去看花,也顺便问酒,表现了对生活的热情。
  8. 东风归路布袍轻:东风送来温暖,归途的布袍也变得轻便,象征着心情的愉悦与轻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涧水从松杪落”,生动形象。
  • 拟人:如“啼鸟知春”,赋予鸟儿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保持了对仗的和谐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变化,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喜悦,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雪:象征寒冷与艰辛。
  • 松杪: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茶树:象征生活的富饶和温暖。
  • 啼鸟: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冬天的怀念
    b. 对春天的期待
    c. 对自然的无奈

  2. “千涧水从松杪落”中“松杪”指的是什么? a. 松树的根部
    b. 松树的树梢
    c. 松树的树干

  3.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着什么? a. 寒冷
    b. 温暖
    c. 风暴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比较郭奎《山中喜晴》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前者更注重春天的生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后者则突出壮阔山河的壮丽景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2. 《明代诗人研究》
  3. 《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古诗词中的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