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庚午年在桃林场作)》

时间: 2024-09-19 21:21:15

天遣多情不自持,多情兼与病相宜。

蜂偷野蜜初尝处,

莺啄含桃欲咽时。

酒荡襟怀微駊騀,春牵情绪更融怡。

水香剩置金盆里,琼树长须浸一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遣多情不自持,多情兼与病相宜。
蜂偷野蜜初尝处,莺啄含桃欲咽时。
酒荡襟怀微駊騀,春牵情绪更融怡。
水香剩置金盆里,琼树长须浸一枝。


白话文翻译:

诗人感叹天意使他情感丰富,无法自控,这种多情恰好与他的病态相契合。蜜蜂在野外偷尝花蜜,黄莺啄食桃花还未成熟的果实。酒意荡漾,胸怀愉悦,与春天的情绪交融得更加舒畅。水香仍然留在金盆中,琼树的长须浸润着一枝花。


注释:

字词注释

  • :派遣、使之。
  • 不自持:无法自我控制。
  • 病相宜:病态与多情相得益彰。
  • 偷野蜜:偷尝野生的蜂蜜。
  • :用嘴啄食。
  • 欲咽:想要吞咽。
  • 襟怀:胸怀、情感。
  • 微駊騀:轻松愉悦的状态。
  • 水香:水中花香的气味。
  • 琼树:美玉般的树,象征美丽的花木。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蜂”和“莺”都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爱情的甜蜜。
  • “金盆”与“琼树”均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美好一面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约768年-约824年),唐代诗人,字仲明,号醉吟生,扬州人。他以山水田园诗和咏物诗著称,常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取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庚午年(约805年),当时作者处于桃林场,正值春天,桃花盛开,给他带来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首诗既反映了春天的美丽,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多情与脆弱。


诗歌鉴赏:

《多情》一诗,展现了韩偓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情感的深刻体悟。诗的开篇即以“天遣多情不自持”引入,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多情是无法自控的,仿佛是天意使然。随之而来的“多情兼与病相宜”,则暗示了多情的同时也带来了内心的苦闷和焦虑。

接下来的描写“蜂偷野蜜初尝处,莺啄含桃欲咽时”,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这种生动的意象不仅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也让人联想到爱情的甜蜜与渴望。

“酒荡襟怀微駊騀,春牵情绪更融怡”这一联则描绘了诗人与春天的情感交融。酒意与春意相结合,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仿佛在酒中品味到了春天的芬芳。最后两句“水香剩置金盆里,琼树长须浸一枝”,则以静态的意象结束,留下了对春天美好事物的追忆与珍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情感的深刻思考,令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春天般的温暖与柔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遣多情不自持:诗人感受到多情是上天的安排,自己无法自控。
  2. 多情兼与病相宜:多情与自己的病痛相互影响,形成一种矛盾的共存。
  3. 蜂偷野蜜初尝处:描绘春天初至,蜜蜂在花中寻找甜蜜。
  4. 莺啄含桃欲咽时:黄莺啄食桃花,表现出对春天的渴望。
  5. 酒荡襟怀微駊騀:饮酒后,心情愉悦,似乎感受到春的气息。
  6. 春牵情绪更融怡:春天的到来让情感更加融洽舒畅。
  7. 水香剩置金盆里:水中的花香仍旧留在金盆中,象征持久的美好。
  8. 琼树长须浸一枝:美丽的琼树,长须浸润着花枝,表现出春天的丰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多情比作“病”,暗示情感的复杂性。
  • 拟人:春天的情绪似有灵性,能够牵引人的心情。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春的喜悦,也有对多情的无奈,展现了情感与自然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多情:象征着爱情与情感的复杂性。
  • 蜂蜜:代表甜蜜与享受。
  • 莺啄:象征爱情的追求与渴望。
  • :象征放松与愉悦的心情。
  • 水香:象征生活中的美好与芬芳。
  • 琼树:代表自然之美与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天遣多情不自持”意指?

    • A) 上天给予诗人多情的命运
    • B) 诗人喜欢春天
    • C) 诗人对爱情无感
    • D) 诗人喝酒后失去自控能力
  2. 诗中提到的“蜂偷野蜜”表现了什么意象?

    • A) 垃圾
    • B) 爱情的甜蜜
    • C) 冬天的寒冷
    • D) 失落的情感
  3. “水香剩置金盆里”中的“金盆”意指?

    • A) 财富
    • B) 美好的事物
    • C) 贫穷
    • D) 无聊的生活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韩偓的《多情》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和情感的悸动,但韩偓更侧重于内心的挣扎与复杂,而白居易则表现出对离别的惆怅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