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时间: 2025-01-01 15:39:10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李煜 〔五代〕
转烛飘蓬一梦归,
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漫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梦中回到昔日的情景,心中充满了对往事的追忆与惆怅。他想要寻觅曾经的痕迹,却发现自己与过去已是天人相隔,心中所愿与自身的处境相违背。在等待月亮升起的池台上,水流逝去,楼阁的花影在斜晖中轻轻摇曳。他登高望远,毫不在乎衣袂沾湿,尽情沉浸在这种惆怅的氛围中。

注释:

  • 转烛:指蜡烛的光影摇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梦境的变幻。
  • 飘蓬:指随风飘荡的蓬草,比喻漂泊无依的身世。
  • 怅人非:感叹人事已非,已经无法寻找到过去的印记。
  • 待月池台:在池塘旁等待月亮的升起,象征着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 荫花楼阁:花影映照在楼阁上,增添了一种恬静而又忧伤的氛围。
  • 沾衣:衣服被水打湿,表现出对自然景致的沉醉与不在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煜(937年-978年),字重光,号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著名词人。他的词风细腻柔婉,情感真挚,常以个人的遭遇和情感为主题,表达对往事的追忆与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浣溪沙》创作于南唐灭亡后,李煜被俘后身处北宋的环境中,面对自己失去的王国与往昔的辉煌,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惆怅。这首词反映了他在颠沛流离中的深深思索与怀旧。

诗歌鉴赏:

李煜的《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是一首经典的词作,展现了他独特的个人情感与丰富的艺术表现。整首词通过“转烛飘蓬”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惆怅。在“欲寻陈迹怅人非”中,李煜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过去的距离,仿佛那段美好的时光已经无法再现。接下来的“天教心愿与身违”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内心的无奈与痛苦,心中所愿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人感到深深的绝望。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将目光投向月光与水面,表现出一种静谧与孤独的美感。尤其是“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最后一句“登临不惜更沾衣”,不仅表现出李煜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象征着他对过往的怀念与执着。这首词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感叹,也是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和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转烛飘蓬一梦归:蜡烛的光影轻轻摇曳,梦中似乎回到了过去。
  2. 欲寻陈迹怅人非:想要寻找过去的痕迹,却发现人事已非,令人怅惘。
  3. 天教心愿与身违:老天让我的心愿与现实相违背,让我倍感无奈。
  4. 待月池台空逝水:在月光下的池台边,空荡荡的水流逝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5. 荫花楼阁漫斜晖:花影在楼阁上轻轻摇曳,映照出夕阳斜晖,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6. 登临不惜更沾衣:登高远眺,毫不在乎衣服被水打湿,尽情沉醉于此刻的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蜡烛的光影比作时间流逝,渲染出梦境的飘渺。
  • 拟人:将天赋予的心愿与身处的现实对立,赋予情感以生命。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李煜对失去的往事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渴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将内心的惆怅与孤独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烛光: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梦境的幻灭。
  • :象征着过去的岁月流逝,无法再追。
  • 花影:代表着美好而又短暂的事物,增添了诗的凄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李白
    C. 李煜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待月池台空逝水”主要表现了: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现实的无奈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未来的期待

  3. “荫花楼阁漫斜晖”中的“漫”字意为: A. 快速
    B. 随意
    C. 准确
    D. 突然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李煜的《浣溪沙》与苏轼的《水调歌头》都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但李煜的词更显得柔婉凄凉,而苏轼的词则透着豪放与洒脱。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李煜词选》
  • 《五代十国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