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宝玄堂偶得》

时间: 2025-01-09 00:26:09

本性爱疏慵。

不厌无名不厌穷。

落魄随缘无所碍,心通。

观透人间事事空。

得失本来同。

动静何劳问吉凶。

兀兀前途真自得,成功。

都在忘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 宝玄堂偶得
尹志平 〔元代〕

本性爱疏慵。不厌无名不厌穷。
落魄随缘无所碍,心通。
观透人间事事空。
得失本来同。
动静何劳问吉凶。
兀兀前途真自得,成功。
都在忘言。

白话文翻译

我本性情懒散悠闲,不在乎名利与贫穷。
身无长物随缘而活,无所牵挂,内心自由畅通。
看透世间一切都是空虚。
得失其实是一回事。
无论是动还是静,何必费心去问吉凶。
面对前方的道路,我自得其乐,真正的成功。
这一切都在于忘却言语。

注释

  • 疏慵:形容懒散、悠闲的性格。
  • 无名:指没有名声,没有地位。
  • 落魄:指失落、落魄的状态。
  • 心通:心灵畅通,心境自由。
  • 得失:指获得和失去的事情。
  • 动静:指人生的活动与静止。
  • 兀兀:形容孤独、无所依靠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尹志平,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一种对名利的超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尹志平的个人静思时刻,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在元代,社会动荡不安,士人们常常感受到名利的诱惑与生活的压力,这首诗则反映了他对这种现象的反思。

诗歌鉴赏

《南乡子 宝玄堂偶得》是一首体现了元代士人对于人生哲学深思的作品。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对世俗的名利、贫富持以淡然的态度,表达出一种对内心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从“本性爱疏慵”开始,便以自我剖白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真实状态。他将自己与世俗的追逐划清界限,认为无名和穷困并不可怕。接着,诗人通过“落魄随缘无所碍,心通”的句子,强调了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心灵的畅通无阻是他追求的目标。

接下来的“观透人间事事空”则是对世事的深刻洞察,诗人认为得失本无所谓,动静的行为亦无须去过多纠结于吉凶。这种淡泊明志的心态,正是诗人对人生本质的理解与哲思。

最后一句“都在忘言”,更是将这一切推向了极致,真正的快乐和成功在于心灵的自我解放,而非外在的言语和评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本性爱疏慵。:自述个性,表明对名利的淡薄。
  • 不厌无名不厌穷。:强调对无名和贫穷的接受。
  • 落魄随缘无所碍,心通。:面对困境,顺其自然,心灵自由。
  • 观透人间事事空。:透视世事,认为一切都是虚幻。
  • 得失本来同。:得与失的本质是相同的。
  • 动静何劳问吉凶。:动与静之间,无需担忧未来的吉凶。
  • 兀兀前途真自得,成功。:孤独的前路,内心却感到满足。
  • 都在忘言。:真正的境界在于忘却言语的束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动静何劳问吉凶”,对“动静”与“吉凶”形成对比。
  • 比喻:如“得失本来同”,用得失比喻人生的无常。
  • 反复:重复“无所碍”,强调内心的自由。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超脱与自得,诗人通过对人生的观察与反思,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自由,倡导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疏慵:象征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 无名:代表对名利的淡薄。
  • :象征世事的虚无与无常。
  • 心通:代表内心的自由与畅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A. 追逐名利
    B. 淡泊名利
    C. 享受奢华
    D. 追求权势

  2. “得失本来同”意指: A. 得与失是不一样的
    B. 得与失是没有区别的
    C. 失去比得到更重要
    D. 得到的总是要失去的

  3. 诗中提到的“心通”是指: A. 心情愉悦
    B. 心灵自由
    C. 心境平和
    D. 心智明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尹志平的《南乡子》呈现出一种更为内敛的情感,李白则通过对月的思念表达了一种远离的孤独感。杜甫的《登高》则是在忧国忧民中流露出的无奈与悲伤,与尹志平的超然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元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