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时间: 2025-01-14 20:13:38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我来到石壕村,看到官吏在夜里抓人。
一位老翁翻墙而逃,老妇人出门张望。
官吏怒吼声何其凶猛,老妇人哭泣声何其悲苦。
我听老妇人的诉说,她有三个儿子在邺城戍卫。
一个儿子刚刚送来书信,两个儿子却刚刚战死。
活着的只能苟且偷生,死去的永远长眠不再。
屋里再没有别人,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
有孙子的奶奶还未离去,出门时身上没有一整套衣裙。
老妪虽然力气微弱,请求跟随官吏回去。
她急需去河阳服役,仍然可以准备早上的饭。
夜深了,声音渐渐消失,仿佛听见幽幽的哭泣。
天亮后,我踏上前路,独自与老翁告别。

注释:

  • 石壕:指一个村庄的名字,可能是诗人杜甫流亡时的栖身之处。
  • :官吏,指负责抓人的官员。
  • 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古代军事重镇。
  • 河阳:指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区域。
  • 夜久:深夜,时间较长。
  • 幽咽:低声细语的哭泣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著称,作品风格多变,涉及政治、历史、社会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石壕吏》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困苦。杜甫在流亡生涯中见证了百姓的苦难,这首诗正是对当时社会动荡、民众遭受压迫的真实写照。诗中通过对老妇人和官吏的描绘,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悲惨后果和对家庭的破坏。

诗歌鉴赏:

《石壕吏》是杜甫在困苦时期的真实写照,诗中展现了战乱中普通百姓的悲惨遭遇。开篇描绘夜幕降临,官吏在村庄中抓人,给人一种紧迫感和压迫感。老妇人的哭泣声,不仅是对家人离散的悲痛,更是对战争无情的控诉。诗中对老妇人三儿子的描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家庭的摧残。

诗的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个人悲剧的深切同情,也有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杜甫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生动呈现了老妇子孙相依为命的无奈和无助,老妪即使体弱却依然想为家庭做出贡献,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人性的坚韧。

最后,诗人独自与老翁告别,给读者留下一种无尽的惆怅和对未来的无奈,强调了人们在战争中所承受的痛苦和对生活的渴望。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将深邃的情感与悲惨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时分来到石壕村,看到官吏在夜里抓人。

    • 这里的“暮投”,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带来了一种压迫感。
  2.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翻墙逃跑,老妇人出门偷看。

    • 描绘了家庭成员在恐惧中逃避的情景。
  3.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怒吼声多么凶猛,老妇人哭泣声多么悲苦。

    • 对比官吏的威严与老妇的悲惨,突显了权力的压迫。
  4.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听老妇人诉说,她有三个儿子在邺城守卫。

    • 通过老妇的口述,展开家庭的悲剧背景。
  5.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一个儿子刚送来书信,两个儿子却刚刚战死。

    • 战争带来的生命损失,形成沉重的对比。
  6.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只能苟且偷生,死去的已成往事。

    • 显示生存的无奈和对逝者的哀悼。
  7.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屋里再没有别人,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

    • 孙子象征着未来的希望与延续,增添了情感的分量。
  8.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有孙子的奶奶还未离去,出门时身上没有一整套衣裙。

    • 描绘出老妇的困窘与无奈,突显家庭的破碎。
  9.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妪虽然力气微弱,请求跟随官吏回去。

    • 她不顾自身的弱小,依旧希望能为家庭做点什么。
  10.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她急需去河阳服役,仍然可以准备早上的饭。

    • 表现了老妇人对生活的执着与责任感。
  11.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声音渐渐消失,仿佛听见幽幽的哭泣。

    • 强烈的情感,营造出悲伤的氛围。
  12.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后,我踏上前路,独自与老翁告别。

    • 结尾的离别,充满无奈与惆怅。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吏的怒吼和老妇的哭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社会的不公。
  • 叠词:如“夜久”“幽咽”,增强了情感的深度和氛围的压迫感。
  • 细节描写:通过细致的环境与人物描写,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描绘了战争带来的家庭破碎与时代的苦难,展现了杜甫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对社会现状的批判。诗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渴望和对人性的思考,表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壕:象征着战乱中的庇护之地,带有悲凉的色彩。
  • 老翁与老妇:代表着战争中的无辜者,体现了家庭的脆弱与悲惨。
  • 乳下孙:象征着希望与未来,尽管环境艰难,依然寄托着对生活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甫的《石壕吏》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A. 官吏抓人
    B. 家庭团聚
    C. 田园生活

  2. 在诗中,老妇人有几个儿子?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3. 诗中老妪希望做什么? A. 逃跑
    B. 准备晨炊
    C. 参加宴会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表现了战乱中的国破家亡,情感深沉。
  • 《静夜思》(李白):虽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李白)与《石壕吏》:两者都反映了作者的孤独与思考,但李白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而杜甫则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困苦。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诗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下一句是什么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上一句是什么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下一句是什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上一句是什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下一句是什么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上一句是什么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下一句是什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上一句是什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下一句是什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上一句是什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下一句是什么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上一句是什么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下一句是什么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上一句是什么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下一句是什么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上一句是什么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下一句是什么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上一句是什么

暮投石壕村,下一句是什么

有吏夜捉人。上一句是什么

有吏夜捉人。下一句是什么

老翁逾墙走,上一句是什么

老翁逾墙走,下一句是什么

老妇出门看。上一句是什么

老妇出门看。下一句是什么

吏呼一何怒,上一句是什么

吏呼一何怒,下一句是什么

妇啼一何苦。上一句是什么

妇啼一何苦。下一句是什么

听妇前致词,上一句是什么

听妇前致词,下一句是什么

三男邺城戍。上一句是什么

三男邺城戍。下一句是什么

一男附书至,上一句是什么

一男附书至,下一句是什么

二男新战死。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