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表公往楚王城》

时间: 2025-01-19 18:57:58

已闻人舍地,结构旧基平。

一面湖光白,邻家竹影清。

应难寻辇道,空说是王城。

谁信兴亡迹,今来有磬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闻人舍地,结构旧基平。
一面湖光白,邻家竹影清。
应难寻辇道,空说是王城。
谁信兴亡迹,今来有磬声。

白话文翻译

我听说这里的人家已经迁走,建筑物的旧址变得平整。
湖面上泛着洁白的光辉,邻居家竹子的影子显得格外清晰。
想必很难找到当年的车马道,空谈这就是王城。
谁会相信这里的兴亡痕迹,如今只剩下清脆的磬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已闻:已经听说。
  • :人家、房屋。
  • :地方、土地。
  • 结构:建设、建筑。
  • 旧基:旧址、旧的基础。
  • 湖光:湖面反射的光。
  • 邻家:邻居的家。
  • 竹影:竹子的影子。
  • 辇道:古代皇帝乘坐的车马道。
  • 王城:指古代的王都、王宫。
  • 兴亡迹:兴盛与衰亡的痕迹。
  • 磬声:磬的声音,磬是一种打击乐器,常用于宗教场合。

典故解析
“王城”指的是楚国的都城,历史上曾经繁荣过,后因兴亡而衰落。诗中提到的“兴亡迹”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人事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779年-865年),字希白,号风子,唐代诗人,原籍淮阳,后居长安。齐己以其诗风清新、自然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和人情,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历史变迁之际。诗人可能在访问历史悠久的楚王城时,感受到昔日繁华的消逝与当下宁静的对比,因而引发对历史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去往楚王城的景象,首先通过“已闻人舍地,结构旧基平”描写了人去楼空、旧址平整的情景。这种带有怀旧情绪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无情与兴亡的变迁。接着,诗人以“湖光白”和“竹影清”描绘出宁静的自然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王城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寂寥。

在“应难寻辇道,空说是王城”中,诗人感叹当年车马往来的繁华已成往事,现今只剩下空谈,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惋惜。而最后一句“谁信兴亡迹,今来有磬声”则以磬声作为结尾,既是对历史的怀念,也是对现实的反思,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情绪。

整首诗以清新的意象和深刻的历史感,反映了诗人对人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的珍视,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已闻人舍地,结构旧基平:表明曾经人们在此居住,现已迁离,旧址变得平整。
  2. 一面湖光白,邻家竹影清:描绘湖面明亮,邻居家竹子的清晰影子,展现自然的宁静美。
  3. 应难寻辇道,空说是王城:暗示昔日繁华已逝,寻找往日的车马道已是困难,空谈王城的辉煌。
  4. 谁信兴亡迹,今来有磬声:感叹历史的兴亡,现来只有磬声回响,留下思索与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湖光与竹影的描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 对仗:诗句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如“湖光白”与“竹影清”形成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楚王城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体现了时间的无情与兴亡的深刻。诗人通过宁静的自然景象,引发对过去繁华的追忆,同时也反映出一种超然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光:象征宁静与美好,反映自然的魅力。
  • 竹影:象征清幽与高洁,传达一种淡雅的生活情趣。
  • 辇道:象征历史的辉煌与繁华,体现对过去的怀念。
  • 磬声:象征历史的回响,反映对兴亡的思考与惋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已闻人舍地”意指什么?
    a) 人们还在居住
    b) 人们已经迁走
    c) 人们正在修建房屋

  2. “邻家竹影清”中的“竹影”有何象征意义?
    a) 代表繁华
    b) 代表清幽
    c) 代表忧伤

  3. 诗中提到的“王城”主要指什么?
    a) 一座城堡
    b) 楚国的都城
    c) 现代城市

答案

  1. b) 人们已经迁走
  2. b) 代表清幽
  3. b) 楚国的都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反映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齐己《喜表公往楚王城》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现出对生命与历史的思考,但风格迥异,前者更为清幽,后者则豪放激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史》
  • 《齐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