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书》

时间: 2024-12-29 21:03:37

每书题作上都字,怅望关东无限情。

寂寞此心新雨后,槐花高树晚蝉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每书题作上都字,怅望关东无限情。
寂寞此心新雨后,槐花高树晚蝉声。

白话文翻译:

每当写信时,我在信上题写你的名字,心中却满是对关东那无尽的思念。新雨过后,我的心情更加寂寞,听着高树上晚蝉的鸣叫,心中的感伤愈发浓烈。

注释:

字词注释:

  1. 书题:在信件上写上标题或寄信人的名字。
  2. 怅望:怅惘地望着,表示一种失落与思念的心情。
  3. 关东:指的是中国东部地区,常用作思念故乡或亲人的象征。
  4. 寂寞:孤独、冷清。
  5. 槐花:指槐树的花,常在夏季开花,寓意思念和乡愁。
  6. 蝉声:蝉的鸣叫,常用来表达夏天的气息和一种萧索的情感。

典故解析:

该诗并未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但“关东”作为一个地域名词,常常引发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字良源,号微之,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与白居易交好,常以诗文抒发个人情感,其风格清新而感伤。

创作背景:

《封书》写于元稹思念友人或恋人的背景下,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反映了唐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生孤独的感悟。

诗歌鉴赏:

《封书》是一首极具情感的诗作,诗人在信中提及的“关东”,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指代,更是他内心深处的思念和情感寄托。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关东”的深深眷恋。诗的开头就以“每书题作上都字”引入,书信的形式使得情感更为真切,表明了他对写信对象的牵挂。接着“怅望关东无限情”,表明了这种思念的深邃与无尽,令人感受到那种无法释怀的心境。

下半部分的“寂寞此心新雨后”,描绘了一幅雨后清新却又孤寂的画面,暗示着心情的变化与孤独感的加深。而“槐花高树晚蝉声”则以自然景象映衬内心的情感,晚蝉的鸣叫与槐花的香气相结合,使得这份思念更加具体而生动。整首诗通过意象的交织,展现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故乡的热爱,也有对离别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每书题作上都字”:每次写信时,我都会在信上写上你的名字,表明对方的重要性。
  2. “怅望关东无限情”:望着关东,心中无限的思念涌上心头,表达了深切的情感。
  3. “寂寞此心新雨后”:新雨后,心中倍感寂寞,环境的变化与情感的孤独相呼应。
  4. “槐花高树晚蝉声”:高树上蝉鸣声声,给人一种夏日的萧瑟感,进一步加深了孤独的情绪。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思念比作雨后清新的心情,突显情感的细腻。
  2. 拟人:晚蝉声似乎在诉说着诗人的情感,赋予自然以情感。
  3. 对仗:如“寂寞此心”和“槐花高树”形成对比,丰富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环境结合,形成了一个深具感染力的意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关东:乡愁的象征,寄托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 新雨:象征心情的清新与变化。
  3. 槐花:代表着夏天的气息和思乡之情。
  4. 晚蝉:象征孤独与萧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关东”指的是哪个地区?
    a) 西南
    b) 东部
    c) 北部

  2. 诗人在信中写的是什么?
    a) 自己的名字
    b) 对方的名字
    c) 城市的名字

  3. 诗中哪种自然现象和诗人的情感相互呼应?
    a) 风声
    b) 雨声
    c) 蝉声

答案:

  1. b) 东部
  2. b) 对方的名字
  3. c) 蝉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
  2.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反映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忧愁。

诗词对比:

  • 元稹的《封书》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均体现了对情感的细腻描写,但《长恨歌》更倾向于历史情感的叙述,而《封书》则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元稹诗选》
  3.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