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忆友》

时间: 2025-01-04 10:23:04

物象远濛濛,周回极望中。

带烟千井树,和磬一楼风。

月色寒沈地,波声夜飏空。

登临无限趣,恨不与君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物象远濛濛,周回极望中。
带烟千井树,和磬一楼风。
月色寒沈地,波声夜飏空。
登临无限趣,恨不与君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远处的景象迷蒙而模糊,四周的景色在视野的尽头交融在一起。烟雾缭绕中千家万户的树木隐约可见,楼上的风中夹杂着钟声。月光洒在地面上,寒冷而沉寂,波浪声在夜空中回荡。登上高楼,心中充满无尽的乐趣,但遗憾的是不能和你一起分享这一切。

注释:

  • 物象:事物的形象,这里指自然景象。
  • 濛濛:形容雾气弥漫、不清晰的样子。
  • 带烟:指弥漫的烟雾。
  • 和磬:和风中带着的钟磬声。
  • 寒沈:寒冷而沉静,形容环境的气氛。
  • 波声:水波荡漾所发出的声音。
  • 恨不与君同:遗憾不能与朋友一起共享美好时光。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登楼”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象征着高瞻远瞩、心怀壮志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子兰,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善于描写自然景象及人际关系,表达深厚的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某个登高望远的时刻创作,诗人因身处高楼而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心中产生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唐代文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诗歌鉴赏:

《登楼忆友》是一首充满了自然美和人文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周围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既孤独又渴望分享的情感。开篇以“物象远濛濛”引入,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境中。接着,诗人描绘了“带烟千井树”的景象,生动展现了远方的村庄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透出一股宁静的氛围。

转而提及“和磬一楼风”,通过钟声和楼风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境。接下来的“月色寒沈地,波声夜飏空”,则将夜晚的静谧与月光的冷清交织,表现出一种静谧但又略显孤独的情绪。最后一句“登临无限趣,恨不与君同”呼应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遗憾,体现了深厚的友谊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物象远濛濛”:远处的景象模糊不清,暗示着诗人对远方的眺望。
    2. “周回极望中”:四周的景色在视野的尽头,表达一种辽阔的感觉。
    3. “带烟千井树”:烟雾缭绕中,村庄的树木若隐若现,富有生活气息。
    4. “和磬一楼风”:风中带有钟声,营造出悠闲的氛围。
    5. “月色寒沈地”:月光照在土地上,显得冷清而沉寂。
    6. “波声夜飏空”:夜晚水波荡漾,声响在空中回荡。
    7. “登临无限趣”:登高望远,感受到无尽的乐趣。
    8. “恨不与君同”:感到遗憾,无法与朋友分享这份美好。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相结合,通过景象引发情感。
    • 拟人:把自然界的声音与情感结合,赋予其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整首诗的用词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寄托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友谊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物象:代表自然景物,象征生命的多样性与变化。
  • 月色:象征孤独与思念,反映诗人的内心情感。
  • 波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宁静的氛围,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物象远濛濛”所描述的是什么? A. 近处的景象
    B. 远处的景象
    C. 繁华的城市

  2. “月色寒沈地”中“寒沈”指的是什么? A. 温暖的感觉
    B. 冷清而沉静的气氛
    C. 明亮而热闹的环境

  3. 诗人最想和谁一起分享美好时光? A. 朋友
    B. 家人
    C. 自己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登高的情景,但更多的是表现对壮丽山河的赞美,而《登楼忆友》则侧重于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和孤独感,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