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时间: 2025-01-19 19:51: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饮马长城窟行》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
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
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
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
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
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白话文翻译:
游客在长城下停留,带着马匹来饮水。
马儿的嘶鸣声传来,似乎在诉说水中浸泡的征人骸骨。
这水流岂真是泉水,终究不能化作潺潺流水。
洗去骨上的泥土,却洗不去骨中的冤屈。
若骨头能像流水一样,四海之内也能有还魂。
只有那空荡荡的呜咽声,似乎在低声诉说着什么。
注释:
- 长城: 中国古代的防御工事,象征着抵御外敌的精神。
- 饮马: 指供马匹饮水,表达一种自然的生活场景。
- 马嘶: 马匹的叫声,传达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 征人骨: 指征战而死的士兵的尸骨,暗示战争的残酷。
- 冤: 指冤屈、委屈,隐喻那些死去士兵未能得到应有的正义。
- 流泉: 指流动的泉水,象征生命与自然之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子兰,唐代诗人,生平信息较少,但其作品多描绘战争的残酷和士人的悲哀,风格多以沉郁为主。
创作背景:
《饮马长城窟行》创作于战乱频仍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饮马的场景,反映了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对冤屈的不平。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开头以“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引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画面却逐渐转向悲凉。诗人通过马嘶声引入“征人骨”的意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诗中“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的反思,深刻地表达了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士兵的同情与哀悼,突显出历史的悲剧。
整首诗运用大量意象和象征,尤其是“流泉”和“骨”的对比,既表现了生命的流逝,也暗示了冤屈的难以洗净。最后两句“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似乎在质问历史的公正,发出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 设定了场景,游客在长城下饮水,表面上是和平的自然景象。
- 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 阐明了马嘶的声音背后隐藏的悲剧,水中浸泡着征人的骸骨,暗示战争的血腥。
- 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 质疑这泉水是否真的清澈,反而显示出其阴暗的一面。
- 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 骨头上的尘土可以洗去,但内心的冤屈却难以消除。
- 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 假如骨头能如流水般流动,或许可以在四海之间找到归属。
- 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空荡荡的哭泣声,似乎在低声诉说那些未能解脱的冤屈。
修辞手法:
- 比喻: “骨若比流水”将骨与流水相提并论,象征流动的生命与沉重的死去。
- 拟人: “呜咽声”赋予了声音以情感,仿佛在诉说故事。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生命的珍视,表达了诗人对士兵冤屈命运的深切同情,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呼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城: 象征着抵御外敌的精神。
- 饮马: 代表着士兵的生活状态。
- 征人骨: 体现战争的牺牲与悲剧。
- 流泉: 反映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饮马长城窟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子兰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冤”指的是什么? A. 误会
B. 委屈与未能得到正义的悲哀
C. 幸福 -
诗中“空流呜咽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悲伤与哀怨
C. 平静
答案:
- B. 子兰
- B. 委屈与未能得到正义的悲哀
- B. 悲伤与哀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出塞》: 同样描绘了战争与思乡的主题,反映了士人的豪情与辛酸。
- 《夜泊牛渚怀古》: 通过历史的回顾来表达对英雄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