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题《东海劳歌》》
时间: 2025-01-01 15:38: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山自古无人赏。
山下天风千尺浪。
行歌亘答海潮音,
碧水云山千万状。
山灵有约何曾爽。
短棹长镵终未让。
那知陌下有红尘,
玄鬓青山长一样。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海山就无人欣赏。
山下的天空与海风激起千尺的浪潮。
我在这里高歌,回应着海潮的声音,
碧水与云山构成数不胜数的美妙景象。
山灵的约定从未被辜负。
短小的船桨与长长的镳杖始终不曾放弃。
谁知道在这陌生的地方,
青山依旧、白发老人如同常在。
注释:
- 海山:指海边的山,表示自然景观。
- 天风:指天空中的风,强调自然的力量。
- 行歌:沿途唱歌,表现一种愉悦的心情。
- 亘答:长久的回应,暗指与自然的对话。
- 碧水云山:形容自然风光的美丽。
- 山灵:指山中的神灵,象征着自然的灵气与约定。
- 短棹长镵:比喻两种不同的工具或方式,暗指人生的选择与坚持。
- 红尘:指世俗的烦恼与俗世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西溪(1880-1948),近现代诗人,生于浙江,后移居上海。其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语言清新,情感细腻,具有独特的个性与风格。
创作背景:
《东海劳歌》创作于朱西溪游历海边时,诗人借自然景观抒发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表达对世俗繁华的淡然态度与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东海劳歌》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展现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首句“海山自古无人赏”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暗示着自然的美丽往往被人们忽视。接下来的“山下天风千尺浪”,通过对比山的静谧与海浪的汹涌,表现出自然界的力量与生命的起伏。
诗中“行歌亘答海潮音”不仅描绘了诗人边行边唱的情景,更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接着“碧水云山千万状”则引入了丰富的意象,展现出自然的多样性与变化,诗人用此抒发内心的激情与对生命的赞美。
后面的“山灵有约何曾爽”,表达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与理解,似乎在呼应着自然界的法则与人类的存在。最后两句“那知陌下有红尘,玄鬓青山长一样”,则揭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青山依旧,而人事却难以常存,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具有深刻的哲理与美学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山自古无人赏:表达了自古以来,人们对海山之美的忽视,暗示一种孤独与冷落。
- 山下天风千尺浪:描绘自然的壮阔,表现海浪的激荡与山的巍峨。
- 行歌亘答海潮音:表现诗人与自然的互动,歌声与潮音交融,形成和谐的氛围。
- 碧水云山千万状:强调自然风光的多样性,体现诗人对美的感悟。
- 山灵有约何曾爽:暗指人与自然的约定,从未被辜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短棹长镵终未让:比喻人生选择与坚持,暗示生活中的艰难与不屈。
- 那知陌下有红尘:表达对世俗生活的思考,暗示人生的复杂与繁琐。
- 玄鬓青山长一样:对比自然与人事,强调青山依旧,而生命却在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海山自古无人赏”隐喻人们对自然的忽视。
- 拟人:如“山灵有约”,赋予自然以人性,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亲切。
- 对仗: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强调了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展现了诗人哲理性的思考与情感深邃的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山:象征着自然的壮美与人类的渺小。
- 天风:表现自然力量,暗指自由与变化。
- 碧水云山:象征着美好的自然景观,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 山灵:代表自然的神秘与灵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提到的“海山”指的是: A. 高山
B. 海边的山
C. 人工山
D. 难以到达的山 -
“行歌亘答海潮音”中的“亘答”意为: A. 断绝
B. 长久回应
C. 无法回答
D. 暂时回应 -
诗中“那知陌下有红尘”反映了诗人对: A. 自然的向往
B. 世俗的忧虑
C. 家庭的思念
D. 友谊的珍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现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哲思。
诗词对比:
- 朱西溪《东海劳歌》与李白《将进酒》:
- 朱西溪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李白强调对人生的豪情与纵情。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朱西溪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
- 相关的文学评论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