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竟陵王同沈右率过刘先生墓诗》

时间: 2025-01-08 21:47:21

嘉树因枝条,琢玉良可宝。

若人陵曲台,垂帷茂渊道。

善诱宗学原,鸣钟霁幽抱。

仁焉徂宛洛,清徽夜何早。

岁晚结松阴,平原乱秋草。

不有至言扬,终滞西山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竟陵王同沈右率过刘先生墓诗
作者: 谢朓 〔南北朝〕

嘉树因枝条,琢玉良可宝。
若人陵曲台,垂帷茂渊道。
善诱宗学原,鸣钟霁幽抱。
仁焉徂宛洛,清徽夜何早。
岁晚结松阴,平原乱秋草。
不有至言扬,终滞西山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结合。诗中提到美丽的树木可以因其枝条而繁茂,像琢磨的玉石一样珍贵。若有人在陵墓台上,轻垂帷幕,似乎与周围的美景融为一体。诗人赞美善于引导学问的老师,像铃声在幽静中回响。仁德之人游走于宛洛之间,清晨的徽星何等明亮。岁末时节,松树的阴影交错,平原上的秋草纷乱。如果没有真知灼见,就会在西山老去而无所作为。

注释

  1. 嘉树:美好的树木。
  2. 琢玉:比喻珍贵的玉石。
  3. 陵曲台:指的是一种高台,可能是墓园或祭祀的地方。
  4. 垂帷:指悬挂的帷幕,象征着隐居或静谧。
  5. 善诱:善于引导、教导。
  6. 鸣钟:钟声,象征着知识的传播。
  7. 宛洛:指的是洛水,象征着文化。
  8. 清徽:清晨的星星。
  9. 结松阴:松树的阴影,象征着岁末的宁静。
  10. 西山老:比喻年老而无所作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朓(464年-499年),字希夷,号逸少,南朝梁的诗人。谢朓出身名门,文才出众,诗风清丽,擅长描绘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他与王羲之、陶渊明并称,常被赞誉为“诗中之王”。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文化涌动。诗人通过描绘墓地,表达对逝去者的怀念及对人生的思考,寄托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而深邃的意象和情感引人入胜。首句“嘉树因枝条,琢玉良可宝”开篇即以自然之美引入,树木与玉石的比喻,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珍贵,也象征着知识和德行的宝贵。诗人从树木引申到人,特别是对学者的赞美,显示出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接下来的“善诱宗学原,鸣钟霁幽抱”则通过声音的意象,传达出教育与启发的重要性。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描绘宁静的夜晚和清晨的星星,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宁静思考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最后两句“岁晚结松阴,平原乱秋草”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思。整首诗结合自然与人文,既有形象的美感,又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谢朓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嘉树因枝条:美丽的树木因其枝叶繁茂而显得更加美丽。
  2. 琢玉良可宝:比喻如同珍贵的玉石一般,值得珍惜。
  3. 若人陵曲台:如果有人在高台上,象征着地位或荣誉。
  4. 垂帷茂渊道:轻垂帷幕,指代隐逸的生活。
  5. 善诱宗学原:擅长引导学问的人,表明对教育者的赞美。
  6. 鸣钟霁幽抱:钟声悠扬,象征着思想的清晰与宁静。
  7. 仁焉徂宛洛:仁德之士游走于洛水,寄托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8. 清徽夜何早:清晨的星星何等明亮,象征着希望。
  9. 岁晚结松阴:岁末时节,松树的阴影,暗示生命的短暂。
  10. 不有至言扬:如果没有真知灼见,就会被世事所困。
  11. 终滞西山老:最终只能在西山老去,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琢玉良可宝”比喻知识的珍贵。
  • 对仗:诗句中多处体现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松树、星星等意象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理想人格的追求,表现出对知识和德行的崇尚,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嘉树:象征美好与繁荣。
  • 琢玉:象征知识的珍贵。
  • 松阴:象征生命的宁静与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嘉树因枝条”中的“嘉”字意为: A) 美好
    B) 悲伤
    C) 平常

  2. “鸣钟霁幽抱”中的“鸣钟”象征的是: A) 喧闹
    B) 知识传播
    C) 夜晚

  3.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探讨的是: A) 自然景色
    B) 人生意义与理想人格
    C) 社会现象

答案

  1. A) 美好
  2. B) 知识传播
  3. B) 人生意义与理想人格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谢朓的《奉和竟陵王同沈右率过刘先生墓诗》与杜甫的《登高》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但谢朓更侧重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带来的忧虑。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谢朓诗选》
  • 《南北朝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