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东林寺元祐上人院》

时间: 2025-01-04 08:56:26

庐阜东林寺,良游耻未曾。

半生随计吏,一日对禅僧。

泉远携茶看,峰高结伴登。

迷津出门是,子细问三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东林寺元祐上人院 黄滔 〔唐代〕 庐阜东林寺,良游耻未曾。 半生随计吏,一日对禅僧。 泉远携茶看,峰高结伴登。 迷津出门是,子细问三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庐山的东林寺,我感到羞愧,因为我从未真正游览过。半生都在跟随计吏奔波,今天终于有机会与禅僧对话。我带着茶水,远远地观赏泉水,与朋友一起攀登高峰。在迷茫的人生路上,出门就是寻找方向,我仔细询问关于佛教的三乘教义。

注释:

字词注释:

  • 庐阜:指庐山。
  • 东林寺:位于庐山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
  • 良游:美好的游览。
  • 耻未曾:感到羞愧,因为未曾有过。
  • 计吏:古代负责计算赋税的官员。
  • 禅僧:修禅的僧人。
  • 泉远携茶看:远远地带着茶水去观赏泉水。
  • 峰高结伴登:与朋友一起攀登高峰。
  • 迷津:迷茫的人生道路。
  • 子细:仔细。
  • 三乘:佛教中的三种教法,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典故解析:

  • 东林寺:东晋时期慧远大师创建的寺庙,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景物和佛教禅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东林寺的向往和对佛教教义的兴趣,反映了诗人在世俗生活中的迷茫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东林寺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禅理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诗中,“半生随计吏”反映了诗人世俗生活的繁忙和无奈,“一日对禅僧”则展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渴望。通过“泉远携茶看,峰高结伴登”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最后,“迷津出门是,子细问三乘”体现了诗人在迷茫中寻求精神指引的决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宗教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庐阜东林寺,良游耻未曾。”:诗人表达了对东林寺的向往,以及因未曾游览而感到的羞愧。
  2. “半生随计吏,一日对禅僧。”:诗人描述了自己半生的世俗生活,以及终于有机会与禅僧对话的喜悦。
  3. “泉远携茶看,峰高结伴登。”:诗人描绘了与朋友一起欣赏泉水和攀登高峰的情景,展现了自然美景和友情。
  4. “迷津出门是,子细问三乘。”:诗人表达了自己在迷茫中寻求精神指引的决心,以及对佛教教义的兴趣。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半生随计吏”与“一日对禅僧”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 拟人:“泉远携茶看”中的“携茶”赋予了泉水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诗意。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诗人对自然美景和佛教禅理的向往,以及在迷茫中寻求精神指引的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林寺:佛教圣地,象征精神追求。
  • 泉远携茶看:自然美景,象征宁静与和谐。
  • 峰高结伴登:高山,象征挑战与友情。
  • 三乘:佛教教义,象征智慧与解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东林寺”位于哪个山? A. 峨眉山 B. 庐山 C. 泰山 D. 黄山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种情感? A. 悲伤 B. 愤怒 C. 迷茫与寻求 D. 满足

  3. “三乘”在佛教中指的是什么? A. 三种交通工具 B. 三种修行方法 C. 三种教法 D. 三种宗教仪式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自然美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黄滔的《题东林寺元祐上人院》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黄滔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佛教禅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黄滔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佛教文化辞典》:详细解释了佛教术语和典故,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