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汉上友人 黄滔 〔唐代〕 襄汉多清景,东游已不能。 蒹葭照流水,风雨扑孤灯。 献赋闻新雁,思山见去僧。 知君北来日,惆怅亦难胜。
白话文翻译:
襄汉地区风景清丽,但我已无法东游。 芦苇映照着流水,风雨扑打着孤灯。 听到新雁南飞,想到献赋之事;思念山中景致,见到离去的僧人。 知道你北来的时候,我的惆怅也难以承受。
注释:
- 襄汉:指襄阳和汉水流域,位于今湖北省。
- 蒹葭:芦苇。
- 献赋:指向朝廷献上诗文,表达忠诚或请求。
- 惆怅:忧愁,失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滔寄给在汉水流域的朋友的,表达了自己因故不能东游的遗憾,以及对朋友的思念和内心的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襄汉地区的清丽风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因故不能东游的遗憾和对朋友的深切思念。诗中“蒹葭照流水,风雨扑孤灯”一句,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献赋闻新雁,思山见去僧”则进一步通过新雁和离去的僧人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对山中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襄汉多清景,东游已不能。”:诗人首先赞美襄汉地区的美景,但随即表达了自己因故不能东游的遗憾。
- “蒹葭照流水,风雨扑孤灯。”:通过蒹葭和流水的意象,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而风雨扑打孤灯则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 “献赋闻新雁,思山见去僧。”:新雁南飞象征着季节的变迁,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献赋之事的关注;离去的僧人则象征着诗人对山中宁静生活的向往。
- “知君北来日,惆怅亦难胜。”: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内心的惆怅,情感真挚。
修辞手法:
- 比喻:“蒹葭照流水”中的“照”字,比喻芦苇映照在流水上,形象生动。
- 拟人:“风雨扑孤灯”中的“扑”字,赋予风雨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句的动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内心的惆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意象分析:
- 蒹葭:象征着自然的美景,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
- 孤灯: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凄凉。
- 新雁: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诗人对献赋之事的关注。
- 去僧:象征着诗人对山中宁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蒹葭照流水”中的“照”字是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风雨扑孤灯”中的“扑”字是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献赋闻新雁”中的“新雁”象征着什么? A. 季节的变迁 B. 诗人的孤独 C. 诗人的思念 D. 诗人的惆怅
- 诗中“思山见去僧”中的“去僧”象征着什么? A. 诗人的孤独 B. 诗人的思念 C. 诗人的惆怅 D. 诗人的向往
答案:
- A
- B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朋友的思念。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的宁静生活,与诗中的“思山见去僧”相呼应。
诗词对比:
- 黄滔的《寄汉上友人》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但黄滔的诗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孤独和无奈,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黄滔的全部诗作,是研究黄滔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