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高河洑山》
时间: 2025-01-04 09:36: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阁俯苍崖,下有花源路。
料得避秦人,入山从此去。
潭水洗山肤,肤尽红霞露。
老蛟挟瘦石,千古盘涡怒。
溪上尽渔郎,谁识花流处。
事往白云新,人去青山故。
挂却茱萸囊,长啸倚丹树。
白话文翻译
在高阁俯视苍茫的悬崖,下面有通往花源的道路。
想必可以避开秦人的追踪,从这里进入山中。
潭水洗净了山的肌肤,肌肤上尽是红霞的露珠。
老蛟夹着瘦石,千古以来在涡流中咆哮。
溪水边的渔夫,谁又知道花流的去处?
往事如白云般新鲜,人去山青显得古老。
我挂下茱萸的囊,长声高歌倚着丹树。
注释
- 高阁:高楼,指高处的建筑。
- 苍崖:高大的悬崖,形容山势的雄伟。
- 花源路:通往花源的道路,象征着美好的去处。
- 秦人:指古代的秦国人,可能暗喻战争或强权的压迫。
- 潭水:深潭的水,形容清澈的水面。
- 老蛟:传说中的蛟龙,象征着古老的力量。
- 茱萸囊:挂着的装有茱萸的袋子,茱萸在古代常用作辟邪。
- 丹树:红色的树,象征着长久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退庵,晚号阮亭,出生于湖南,后移居于北京。他是“公安派”诗人的代表之一,主张诗歌应以自然和真实为基础,强调个体感受与主观体验。
创作背景
《九日登高河洑山》是在重阳节的日子,诗人登高远眺,感慨人生无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九日登高河洑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及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中,袁宏道通过高阁俯视苍崖的画面,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篇即以高阁俯瞩的视角,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思维空间,接着描绘了通往花源的道路,暗示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潭水洗山肤,肤尽红霞露”描绘了山水相映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清新与生机。老蛟的意象则引入了古老的力量与历史的沉重,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结尾处,诗人挂下茱萸囊,长啸倚丹树,既是对传统习俗的遵循,又表达了不屈的精神。整体而言,这首诗将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高远的思想和深邃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阁俯苍崖:高处的阁楼俯瞰着苍茫的悬崖,展现了高远的视野。
- 下有花源路:下面有通往花源的道路,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料得避秦人:想必能避开敌人的追踪,表达对安宁生活的期盼。
- 入山从此去:从这里进入山中,暗示逃避现实的选择。
- 潭水洗山肤:潭水洗涤了山的肌肤,形容自然的清新。
- 肤尽红霞露:薄薄的露珠如红霞般点缀,描绘出美丽的景象。
- 老蛟挟瘦石:老蛟夹着石头,象征着力量与历史的沉重。
- 千古盘涡怒:古老的涡流咆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不变的自然规则。
- 溪上尽渔郎:溪水边都是渔夫,暗示生活的忙碌与简单。
- 谁识花流处:谁又知道花流的去处,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 事往白云新:往事如白云般新鲜,提示人们珍惜当下。
- 人去青山故:人已离去,青山依旧,表现时间的无情。
- 挂却茱萸囊:挂下茱萸囊,代表传统习俗。
- 长啸倚丹树:长声高歌,倚靠着红色的树,表达了诗人的豪情与不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潭水与蛟龙的描绘使自然更具生命力。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与对传统的尊重,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过往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阁:象征着高远的志向与视野。
- 苍崖:表现出自然的雄伟与壮观。
- 潭水:象征着生命的清澈与宁静。
- 老蛟:代表古老的力量与历史的积淀。
- 茱萸囊:传统习俗的象征,蕴含着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九日登高河洑山》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袁宏道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老蛟”象征什么?
- A. 年轻的生命
- B. 古老的力量
- C. 自然的美丽
- D. 生活的平静
-
诗歌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 A. 对战争的思考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悟
- C. 对爱情的追求
- D.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山中与幽人对酌》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袁宏道的《九日登高河洑山》与杜甫的《登高》均描写了登高的场景,前者更侧重自然的描绘与人生的哲理,后者则更为沉重地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人生的无常。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对《九日登高河洑山》的详细解读与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与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