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黛写残山带郭遥,
镜浮新水不通潮。
堤边绁马客投寺,
花里唱歌船过桥。
红粉年年化香土,
春风处处长兰苕。
湖心亭子湖心月,
醉与何人度此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远处的山峦黛色如墨,环绕着城市的边缘;湖面如镜,波光粼粼,水面并不随着潮汐起伏。堤岸边,骑马的客人投宿寺庙,花丛中,划船的人在歌唱,船只缓缓驶过桥梁。每年春天,红色的花朵化作香土,春风中到处都是兰苕的生长。在湖中心的亭子下,湖心的明月照耀着,不知今宵将与谁同醉。
注释
- 黛写:指山的颜色像黛色的墨一样,形容远山的颜色。
- 镜浮:形容湖水的平静,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周围的景物。
- 绁马:指系马,表示骑马的旅客。
- 花里唱歌:在花丛中唱歌,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 红粉:形容花朵的颜色,常指桃花、樱花等。
- 兰苕:指兰花和苕草,是春天生长的植物。
- 湖心亭子:指湖心的亭子,设想在此处赏月、饮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一龙,明代诗人,字子龙,号孟渔,生于明中期。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风格清新脱俗,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
创作背景
诗作于明代,正值西湖风景名胜的鼎盛时期,诗人游历西湖,受美景启发而作。西湖因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诗歌鉴赏
这首《西湖》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西湖的独特魅力。诗的开头便以“黛写残山”引入,给人以清新而幽远的感觉,仿佛山峦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愈发美丽。接着,诗人用“镜浮新水”来形容湖水的宁静与清澈,展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堤边的骑客、花中的歌声,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春光明媚的时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艺术手法上,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和拟人,使得景物更加生动,情感更加细腻。“红粉年年化香土”一句,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感叹春天的花开与逝去,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而结尾“醉与何人度此宵”则引发了人对孤独与陪伴的思考,诗人在月下独酌,留给人一种淡淡的惆怅。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风景,还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黛写残山带郭遥:黛色的远山环绕着城市,形象地描绘了山的轮廓与色彩。
- 镜浮新水不通潮:湖水清澈如镜,表明湖面静谧,似乎没有潮汐的影响。
- 堤边绁马客投寺:堤边有骑马的人,选择在寺庙投宿,体现了旅途中的闲适。
- 花里唱歌船过桥:在花丛中,有人唱歌,船缓缓经过桥,展现了生动的春日场景。
- 红粉年年化香土:每年春天的花朵化为香土,寓意着生命的流转与美的延续。
- 春风处处长兰苕:春风中,兰苕生长茂盛,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湖心亭子湖心月:湖中心的亭子与月亮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夜晚氛围。
- 醉与何人度此宵:最后一句引发对孤独的思考,诗人独自享受这美好的夜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镜浮新水”,将湖水比作镜子,形象生动。
- 拟人:如“花里唱歌”,让自然景物具有人性的活动。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句式对仗,增加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西湖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生活中孤独感的感悟。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传达了对生命流转的感慨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黛山:象征自然的壮丽与宁静,带有一丝神秘感。
- 湖水:象征着平静与深邃,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 花朵:代表生命的美好与短暂,寓意着青春的流逝。
- 月亮:象征着孤独与思考,增添了诗的哲理性和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堤边绁马客”指的是什么? A. 骑马的游客
B. 坐船的旅客
C. 住在寺庙的人
D. 在花丛中唱歌的人 -
“红粉年年化香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花开的喜悦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对春天的期待
D. 对生命的热爱 -
诗的最后一句“醉与何人度此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寂静
D. 满足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的作品同样描绘自然,流露出对国事的忧虑与思考。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人生的哲思。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作品与《西湖》相似,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西湖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