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内人昼眠诗》

时间: 2024-12-29 18:26:26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内人昼眠诗
作者: 萧纲 〔南北朝〕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白话文翻译:

北窗边随意枕卧,南边屋檐下阳光还未倾斜。
攀着钩子落下绮丽的窗帘,插上饰子提起琵琶。
梦中微笑展露娇媚的面容,睡觉时发髻压着落花。
竹席上的花纹映衬着纤细的玉腕,香汗浸透了红色的纱衣。
丈夫常常陪伴在身边,不要误会这是歌妓的家。

注释:

  • 北窗:指北面的窗户,通常较为阴凉,适宜休息。
  • 聊就枕:随意地靠着枕头,表示安逸自在。
  • 绮障:绮丽的窗帘,象征着环境的优美。
  • 琵琶:一种传统乐器,常用来描绘柔美的情景。
  • 娇靥:娇美的面容。
  • 眠鬟:睡觉时的发髻,暗示女性的柔美与懒散。
  • 簟文:竹席的花纹,形容细腻的生活。
  • 香汗:形容女性因温暖而出汗的香气,增添了性感的气息。
  • 倡家:歌妓的居所,暗示对身份的辩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萧纲,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主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情感丰富的作品而著称。他的诗歌往往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诗人通过描写家庭生活中的宁静与美好,反映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诗歌鉴赏:

《咏内人昼眠诗》展现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诗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描绘出内人午睡时的安逸与美丽。开篇便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的背景,北窗和南檐,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梦笑开娇靥”的描写,表现出内人恬静的笑容,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运用“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等细节,体现了女性的优雅与生活的美好。尤其是“香汗浸红纱”,将女性的娇美与环境的温馨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生动而富有情感的画面。

最后,诗的结尾“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更是点明了诗人对家庭的珍视与对身份的坚守。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家庭生活的向往与对外界误解的辩解,展现了对爱与陪伴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窗聊就枕:描写内人随意地在北窗边靠着休息,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状态。
  • 南檐日未斜:描绘阳光尚未倾斜,暗指时间的悠长与宁静。
  • 攀钩落绮障:动作细腻,表现出女性的温柔与细致。
  • 插捩举琵琶:强调女性的才艺与气质,增添了生活的雅致。
  • 梦笑开娇靥:梦中的微笑展现出她内心的幸福与美好。
  • 眠鬟压落花:暗示她的美丽与娇嫩,带有一种脆弱的美感。
  • 簟文生玉腕:竹席的花纹与玉腕的结合,体现了生活的细腻与品味。
  • 香汗浸红纱:香汗的描写增添了一种性感与妩媚。
  • 夫婿恒相伴:强调夫妻之间的陪伴与爱情。
  • 莫误是倡家:反驳外界对身份的误解,表现出对家庭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梦笑开娇靥”,将梦中的笑容比作美丽的花朵,形象生动。
  • 拟人:如“香汗浸红纱”,赋予汗水以感情,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家庭生活的珍视与向往,描绘了温馨、平静的日常场景,展现了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外界偏见的反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窗:象征宁静、安逸的环境。
  • 琵琶:象征艺术与优雅。
  • 落花:象征美丽与脆弱。
  • 香汗:象征女性的温柔与魅力。
  • 红纱:象征爱情与美好生活的细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北窗聊就枕”表明了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A. 忙碌
    B. 悠闲
    C. 贫困
    D. 动荡

  2. “香汗浸红纱”中“香汗”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疲惫
    B. 温柔
    C. 伤感
    D. 幸福

  3. 诗的结尾“莫误是倡家”是为了表达什么?
    A. 反对歌妓
    B. 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C. 否定生活的美好
    D. 表达对外界的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家庭情感与思念。
  •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展现家庭情感的主题。

诗词对比

  • 萧纲的《咏内人昼眠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两首诗都关注家庭生活与情感,但萧纲更注重描绘日常生活的安逸,而李商隐则表现出思念与孤独的情感。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显著差异,前者温馨,后者则多了一份忧伤。

参考资料:

  1. 《南北朝诗词选》
  2.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3. 《诗词现代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