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饮醉中除河南尹敕到》

时间: 2025-01-01 12:53:25

雪拥衡门水满池,温炉卯后暖寒时。

绿醅新酎尝初醉,

黄纸除书到不知。

厚俸自来诚忝滥,老身欲起尚迟疑。

应须了却丘中计,女嫁男婚三径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拥衡门水满池,温炉卯后暖寒时。
绿醅新酎尝初醉,黄纸除书到不知。
厚俸自来诚忝滥,老身欲起尚迟疑。
应须了却丘中计,女嫁男婚三径资。

白话文翻译

早晨的雪把衡山的门包围,池水已盈满。
在温暖的炉火旁,正是清晨时分的温暖。
新酿的酒初尝还沉醉,黄纸的除书到来却毫不知觉。
高官厚禄本是我不应得的,
我年纪已大却仍然迟疑不决。
这事宜早些解决丘中之约,
女儿出嫁、儿子成婚是我为他们所能提供的支持。

注释

  • 衡门:指衡山的门,意指雪的厚重。
  • 温炉卯后:卯时为早晨,指火炉温暖的时光。
  • 绿醅:新酿的酒,醅是酒的意思。
  • 除书:指官府的文书,通常是任命或调令。
  • 厚俸:高额的俸禄。
  • 丘中计:指的是对未来的安排,可能涉及子女婚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以诗歌关注民生而闻名。他的诗风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常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观察为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白居易担任河南尹(地方官)期间,表达了他在官场中的感受,以及对个人生活和家庭责任的思考。在繁忙的官务和个人生活之间,白居易展现了对家庭的牵挂。

诗歌鉴赏

《早饮醉中除河南尹敕到》是一首描写清晨生活的诗。诗的开头以“雪拥衡门水满池”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宁静的冬日早晨图景,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又愉悦的氛围。接着,诗人坐在温暖的炉火旁,享受着新酿的美酒,醉意正浓,似乎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然而,进入下半部分,诗人接到的“黄纸除书”却让他意识到身为官员的责任和义务。尽管“厚俸自来诚忝滥”,诗人依然对自己的职责感到犹豫与迟疑,表现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个人选择的反思。结尾处提到“女嫁男婚三径资”,体现了他对家庭的期盼和对子女未来的关注,强调了个人生活与官场责任之间的矛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家庭的热切希望,呈现了一种温暖而又略带忧虑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拥衡门水满池:描绘了雪花覆盖山门,池水丰盈的景象,映衬出静谧的冬日氛围。
  • 温炉卯后暖寒时:在温暖的炉火旁,诗人享受着清晨的温暖,形成了温馨的生活场景。
  • 绿醅新酎尝初醉:新酿的酒让人初尝即醉,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美好的享受。
  • 黄纸除书到不知:接到官府的文书,诗人却因醉意未察,表现了对官务的漠然。
  • 厚俸自来诚忝滥:自知受厚俸却心存愧疚,反映了对官场的复杂心态。
  • 老身欲起尚迟疑:年纪渐长,却对身处的环境感到彷徨。
  • 应须了却丘中计:暗示必须解决与子女婚嫁相关的事情,表现出对家庭的责任感。
  • 女嫁男婚三径资:希望为子女的未来提供支持,体现了父爱的深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雪拥衡门”和“水满池”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雪、温炉、绿醅等意象交织,构成了诗人内心的温馨与现实的矛盾。
  • 拟人:如“醉”让酒成为一种情感的载体,表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个人生活与官场责任之间的矛盾,表现了对家庭的期盼和对自身责任的反思,流露出一种温暖而又略显忧虑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纯洁与宁静,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温炉:温暖的炉火象征家庭的温馨与安宁。
  • 绿醅:新酿的酒象征生活的美好与享受。
  • 黄纸除书:象征官场的责任与负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纸除书”指的是什么?

    • A. 新酿的酒
    • B. 官府的文书
    • C. 诗人的心情
    • D. 冬天的雪
  2. 诗中“厚俸自来诚忝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官职的怎样看法?

    • A. 自豪
    • B. 愧疚
    • C. 无所谓
    • D. 满意
  3.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了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官场生活
    • C. 家庭责任
    • D. 个人理想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达了对家庭与国家的关切。
  • 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展现了隐逸生活与官场的对比。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杜甫的诗风对比:白居易的诗更关注个人情感与家庭生活,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命运,两者在主题上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