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巴台》
时间: 2025-01-06 04:13: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登巴台
白居易 〔唐代〕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裴回。
白话文翻译:
在初熟的黍酒香气中,菊花还未开放。
我闲坐倾听竹枝曲,轻轻饮着茱萸酒。
去年重阳节,我漂泊在湓城的角落。
而今年的重阳节,却是在萧条的巴子台。
旅途的白发已渐渐增多,乡里的信件也久未寄来。
我举杯自饮,心中感慨不已,座上的朋友们也都徘徊不定。
注释:
字词注释:
- 黍香酒:用黍米酿成的酒,香气扑鼻。
- 茱萸杯:茱萸是一种植物,重阳节时人们常用其浸酒,象征辟邪和长寿。
- 漂泊:流浪、漂流,指作者去年在外无家可归的状态。
- 巴子台:指的是一个地名,具体位置或许是巴蜀地方的某个台地。
- 旅鬓:旅途中鬓发已白,表示年华已逝。
- 搔首:形容思考或感慨时的动作。
典故解析:
“重阳日”是指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古代有登高、赏菊的习俗。茱萸在此节日有避邪的寓意,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舍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关注民生,作品涉及多种题材,尤其以乐府诗闻名。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重阳节,时值作者旅居他乡,心中感慨万千。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孤独和萧条的心情。
诗歌鉴赏:
《九日登巴台》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情景,表达了白居易身在异乡时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开篇用“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描绘出节日的气息,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秋日的清寂。接着,诗人通过回忆去年的重阳节,展现了自己身处湓城的漂泊感,与今岁在巴子台的萧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失落。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一句更是道出白居易年华已逝、思乡之情的深切,显示出他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无奈。最后的“临觞一搔首,座客亦裴回”既表达了酒席上的无奈,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迷惘。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个诗人的深厚人文关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描绘了初秋时节,黍米刚刚酿成酒,菊花还未开放,营造了节日氛围。
-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作者悠闲地听着竹枝曲,轻轻饮着茱萸酒,反映了诗人放松的状态与对重阳节的感受。
-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提及去年的重阳节,诗人在湓城漂泊,表现出对去年的追忆与对孤独的反思。
-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与去年形成对比,今年在巴子台的环境显得更加萧条,体现了诗人孤独的心情。
-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旅途中的白发与家书的缺失,感叹时间的流逝与思乡之情。
-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裴回:在举杯时感慨万千,座客们也表现出不安,进一步渲染了氛围。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去年与今年的重阳节,突显诗人的孤独感。
- 象征:茱萸酒象征着辟邪与长寿,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 拟人:座客的“裴回”表现出人们在节日中的心情波动。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以及人生旅途中的孤独,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黍酒:象征丰收与喜悦。
- 菊花:象征重阳节的传统与生命的坚韧。
- 竹枝曲:代表悠闲与生活的乐趣。
- 茱萸:象征辟邪与长寿,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旅鬓: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茱萸”在重阳节有什么象征意义?
A. 祝福长寿
B. 象征爱情
C. 象征财富 -
诗人今年的重阳节是在什么地方?
A. 湓城
B. 巴子台
C. 洛阳 -
诗中“旅鬓寻已白”的意思是?
A. 头发变白
B. 旅途愉快
C. 乡书寄回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诗词对比:
可以将《九日登巴台》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进行对比。两首诗都涉及重阳节,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而白居易则更加侧重于个人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怀念。这种情感的不同反映了各自的生活境遇与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唐诗鉴赏辞典》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及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