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襄阳访问旧居》
时间: 2024-09-19 21:13:17意思解释
再到襄阳访问旧居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原文展示
昔到襄阳日,髯髯初有髭。
今过襄阳日,髭鬓半成丝。
旧游都是梦,乍到忽如归。
东郭蓬蒿宅,荒凉今属谁。
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
独有秋江水,烟波似旧时。
白话文翻译
我第一次到襄阳时,胡须刚刚长出;
如今再次来到襄阳,胡须和鬓发都已经变白。
曾经的游玩如今都成了梦,刚到这里却感觉像回到了故乡。
东郭那荒凉的住宅,现在已经不知道归属于谁了。
昔日的好友已经多已去世,街道上的井也不知迁移到了何处。
只有那秋天的江水,烟波依旧如往昔一样。
注释
- 髯髯: 形容胡须长得很茂盛。
- 髭鬓: 指胡须和鬓发,这里表示作者已年长。
- 东郭: 指东边的郭,古时指城外的居民区。
- 蓬蒿: 形容杂草丛生的样子,表示荒凉。
- 闾井: 指街道和井,象征着人们的生活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而闻名。他的诗歌多描写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尤其关注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时写的,反映了他对故乡襄阳的怀念与感慨。随着时光流逝,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作者在重游故地时,感叹人事变迁、身世苍老。
诗歌鉴赏
《再到襄阳访问旧居》是一首充满了浓郁怀旧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开头两句“昔到襄阳日,髯髯初有髭”,诗人以自我为中心,回忆起初次到襄阳时的年少轻狂,清晰的形象让读者感受到青春的无畏与活力。然而,转眼之间,“今过襄阳日,髭鬓半成丝”,时间的无情使得青春渐渐逝去,白发的增多也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重。
接下来的“旧游都是梦,乍到忽如归”,诗人通过对往昔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尽管一切都已改变,但那份归属感依然存在,仿佛在梦中又回到了当年。随后,诗人描绘了东郭的荒凉,既是现实的写照,也暗示着人事的变迁,故知多零落,物是人非,令人感慨万千。
最后一句“独有秋江水,烟波似旧时”,秋江水的宁静与往日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周围的一切都已改变,但那条江水依然流淌,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整首诗在怀旧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表现了白居易对人生、时光和故乡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到襄阳日,髯髯初有髭: 回忆初次到襄阳时,胡须刚刚长出,暗示年轻。
- 今过襄阳日,髭鬓半成丝: 现在再次到访,胡须和鬓发已白,时间流逝之感强烈。
- 旧游都是梦,乍到忽如归: 旧时的游玩如梦境,回到这里却感到亲切。
- 东郭蓬蒿宅,荒凉今属谁: 东郭的住所已荒凉,不知归属何人,象征着人事变迁。
- 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 许多旧友已去世,街道和水井也迁移,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 独有秋江水,烟波似旧时: 唯有秋江水依旧,波光如昔,传递出一种永恒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 “髯髯初有髭”与“髭鬓半成丝”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比喻: 通过“旧游都是梦”,将回忆与梦境结合,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排比: “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采用排比手法,突出人事的凋零和变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慨,展现了白居易在岁月变迁中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襄阳: 作为故乡,象征着诗人的根与归属。
- 秋江水: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承载着记忆与历史。
- 蓬蒿: 荒凉的象征,表现了人事的零落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在诗中使用了哪些对仗句?
- A. 昔到襄阳日,今过襄阳日
- B. 旧游都是梦,乍到忽如归
- C. 东郭蓬蒿宅,荒凉今属谁
- D. 以上都是
-
诗中描述的“东郭”指的是什么?
- A. 一座山
- B. 一片荒地
- C. 诗人的家
- D. 诗人的朋友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A. 胡须
- B. 秋江水
- C. 蓬蒿
- D. 以上都是
答案
- D
- C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白居易《再到襄阳访问旧居》 vs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白居易侧重于故乡的变迁,杜甫则更强调亲情的思念与孤独。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反映社会现实与历史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