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末偶题三首》

时间: 2025-01-04 12:41:04

一卷疏芜一百篇,名成未敢暂忘筌。

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

如今寒晚无功业,何以胜任国士知。

一第由来是出身,垂名俱为国风陈。

此生若不知骚雅,孤宦如何作近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卷疏芜一百篇,名成未敢暂忘筌。
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
如今寒晚无功业,何以胜任国士知。
一第由来是出身,垂名俱为国风陈。
此生若不知骚雅,孤宦如何作近臣。

白话文翻译

这卷书籍中,虽然写了许多篇章,但我还未敢忘记自己的初心。与其说是像海上初升的太阳照亮黑夜,不如说一句诗能让人传颂千古。七岁时在湖边侍奉,曾在岳阳楼上敢于题诗。如今寒冷的夜晚,我一无所成,如何能够胜任国士的名号。出身决定了一切,名声也只不过是在国风中流传。若这一生不懂得骚雅之诗,孤独的官宦又如何能成为朝廷的亲近之臣呢?

注释

  • 疏芜:形容诗篇零散而杂乱。
  • :古代捕鱼用的网,象征着诗人的追求。
  • 海日:海上升起的太阳,比喻光明的前景。
  • 岳阳楼:位于岳阳,因杜甫的《登岳阳楼》而闻名。
  • 国士:指有才德的士人。
  • 骚雅:指《离骚》和《雅》这两部古代诗作,代表了高雅的文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谷(约 zg. 755—约 zc. 830),字少游,号阮亭,湖北人。唐代诗人,以五言诗见长,作品多描写山水、抒发感情,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郑谷晚年,反映了他对自己创作生涯的反思与感慨,表现了对诗歌价值的追求和对个人成就的自省。

诗歌鉴赏

郑谷的《卷末偶题三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诗中开篇便以“疏芜”形容自己的诗作,透露出一种对创作的谦逊与不安。诗人意识到,尽管自己有一定的成就,但仍不敢忘记创作的初心。这种情感在当今社会中同样具有共鸣,许多艺术家在取得成就后,常常会面临自我怀疑与反思。

接下来的“何如海日生残夜”,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向往,然而真正能够传世的却是一句好诗。诗中提到的岳阳楼,象征着对往昔青春的怀念,七岁时的天真与勇气与如今的寒冷夜晚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对时光的无奈与感慨。

最后几句则是对个人身份的思考,郑谷提出了“出身”与“骚雅”的关系,强调了文化修养对官宦生涯的重要性。整首诗深刻而富有哲理,展现了郑谷作为一位诗人的自省与对文化的执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卷疏芜一百篇:指自己的创作虽然繁多,却显得零散而不够精炼。
  2. 名成未敢暂忘筌:尽管名声已成,但仍不敢忘记初衷。
  3. 何如海日生残夜:诗人在思考光明的未来,认为一句好诗比阳光更重要。
  4. 七岁侍行湖外去:回忆年轻时在湖边的时光,表现出对青春的怀念。
  5. 岳阳楼上敢题诗:勇敢地在名胜古迹上题诗,表现出诗人的胆略与志向。
  6. 如今寒晚无功业:感慨自己在晚年时没有成就。
  7. 何以胜任国士知:自问如何能担负起国士的名声。
  8. 一第由来是出身:承认出身对个人成就的影响。
  9. 垂名俱为国风陈:指出自己的名声也只是国风中的一部分。
  10. 此生若不知骚雅:强调若不懂得骚雅之诗,难以在朝中立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歌比作光明与黑暗,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意象分析

  • 海日: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 岳阳楼:历史文化的象征,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记忆。
  • 寒晚:代表着孤独与无奈,暗示人生的晚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郑谷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岳阳楼”象征着什么?

    • A. 诗人的成就
    • B. 对青春的怀念
    • C. 自我反思
  3. “何以胜任国士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什么的思考?

    • A. 财富
    • B. 名声
    • C. 成就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岳阳楼》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岳阳楼》相比,郑谷的诗更倾向于内心的自省与反思,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壮志未酬的豪情。两者在对人生的理解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体现了各自时代的文化特征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郑谷《卷末偶题三首》的全方位理解,包括诗作的背景、解析、意象、互动学习等,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