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酬陆山人二首》

时间: 2025-01-04 09:16:09

党议连诛不可闻,直臣高士去纷纷。

当时漏夺无人问,出宰东阳笑杀君。

由来海畔逐樵渔,奉诏因乘使者车。

却掌山中子男印,自看犹是旧潜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敬酬陆山人二首
作者:戴叔伦

党议连诛不可闻,
直臣高士去纷纷。
当时漏夺无人问,
出宰东阳笑杀君。
由来海畔逐樵渔,
奉诏因乘使者车。
却掌山中子男印,
自看犹是旧潜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失望和对忠臣直士遭受排挤的无奈。诗中提到,党派的议论和惩罚无法被公开讨论,忠诚的臣子和高尚的士人纷纷离去。那个时候,权臣的失误无人问津,东阳的宰相却因权力而笑对君主。诗人回忆起海边伐木和捕鱼的日子,受命出行时乘坐使者的车马。尽管现在掌握着山中印信的权力,但他心中依然是那个隐居的隐士。

注释

  • 党议:指的是当时的政治派系或党派之间的争斗。
  • 直臣:指的是忠诚的臣子。
  • 东阳:地名,指东阳这个地方。
  • 潜夫:指隐居的隐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字景山,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作品多涉及山水、田园题材,常表达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政治腐败、朋党争斗的时期。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感受到忠臣直士的失落和无奈,因而写下此诗以寄托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忠臣的遭遇和隐士的生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动荡和人心的向背。诗的前半部分对忠臣高士的哀叹,展示了当时权臣的权势与直臣之苦的对比,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而后半部分则转向自我反思,诗人自觉身处于权力中心,但内心依然向往隐居的宁静生活,体现了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度。同时,诗句简练而富有深意,体现了戴叔伦的高超艺术水准。整首诗在抒发感情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对政治和人生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党议连诛不可闻:指因党派之间的争斗,忠臣直士的冤屈无人知晓。
  • 直臣高士去纷纷:忠诚的臣子和高尚的士人纷纷离去,表达出悲凉之感。
  • 当时漏夺无人问:当权者的错误无人追究,表现出政治的腐败。
  • 出宰东阳笑杀君:东阳的宰相因权势而嘲笑君主,反映了权臣的傲慢。
  • 由来海畔逐樵渔:回忆起在海边打柴和捕鱼的简单生活,充满怀旧之情。
  • 奉诏因乘使者车:受命出行时坐上使者的车,体现了诗人虽在权力中心但心有所属。
  • 却掌山中子男印:虽掌握权力,但心中仍是隐士。
  • 自看犹是旧潜夫:自认为仍然是那个隐士,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忠臣与权臣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
  • 借景抒情: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该诗的主题是对忠诚与理想的追求,以及对腐败政治的控诉,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失望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海畔:象征自然的宁静和隐逸生活的理想。
  • 山中:隐士的象征,代表对世俗权力的拒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戴叔伦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东阳宰相的态度是?

    • A. 关心君主
    • B. 嘲笑君主
    • C. 忧国忧民
    • D. 无所谓
  3. “海畔逐樵渔”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向往
    • C. 愤怒
    • D. 幸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 《山中问答》 — 王维

诗词对比

  • 《秋夕》:同样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山中问答》: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隐逸生活的意义,展现了与《敬酬陆山人二首》相似的主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