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申州》

时间: 2025-01-16 22:19:35

万人曾战死,几处见休兵。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入残营。

牢落千馀里,山空水复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申州
作者:戴叔伦 〔唐代〕
万人曾战死,几处见休兵。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入残营。
牢落千馀里,山空水复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后荒凉的景象:曾经有无数人在此战死,如今却几乎看不到和平的迹象。村庄刚刚安宁下来,儿童们还未长大。凉风拂动着古老的大树,野火侵入了残破的营地。千里之外的地方,四周空旷,山水变得清澈。

注释:

  • 万人曾战死:指战斗中死去的人非常多。
  • 几处见休兵:指能够看到和平安宁的地方非常少。
  • 井邑初安堵:井水和村庄刚刚恢复宁静。
  • 儿童未长成:指战争导致儿童失去成长的机会。
  • 凉风吹古木:写凉风吹动着古老的树木,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野火入残营:野火侵入了残破的军营,象征着战争带来的毁灭。
  • 牢落千馀里:牢笼般的荒凉延绵千里。
  • 山空水复清:山空无物,水面又恢复了清澈。

典故解析:

诗中未涉及明显的典故,但有隐含对战乱的思考,反映了历史上多次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戴叔伦(约杜甫、白居易同时代),字子贞,号樽吟,唐代诗人,以五言诗著称,作品多描写民生疾苦和自然景象。

创作背景:据传该诗写于战乱时期,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深切感受。

诗歌鉴赏:

《过申州》是一首深刻而富有情感的诗,描绘了战后残酷的现实。诗的开头便以“万人曾战死”直入主题,表达了战争的惨烈和对生命的无情剥夺。接下来的“几处见休兵”更是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与现实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诗中不仅有对过去战斗的回忆,还有对未来的担忧,特别是“儿童未长成”的句子,揭示了战争对后代的影响,令人感到心痛。

在描绘一幅荒凉的画面时,诗中使用了“凉风吹古木”和“野火入残营”等意象,生动展现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对比,给人以深思。最后以“牢落千馀里,山空水复清”收尾,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与对现状的无奈,既有对历史的沉重反思,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万人曾战死”:揭示战争的惨烈,强调了伤亡人数的庞大。
    • “几处见休兵”:对和平的渴望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和平的期待。
    • “井邑初安堵”:描绘战争后的宁静,表现出生活的恢复。
    • “儿童未长成”:展现战争对未来的一代的深远影响。
    • “凉风吹古木”:营造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氛围。
    • “野火入残营”:野火象征了战乱的破坏,强调了历史的伤痕。
    • “牢落千馀里”:表达了地方的荒凉,令人感到压抑。
    • “山空水复清”:展现自然的清澈与人类历史的沉重形成对比。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和夸张的手法,增强诗的表现力。
    • 比喻和意象的结合,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传达情感。
  • 主题思想

    • 主题围绕战争的后果和对和平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 “凉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
  • “古木”:代表着历史的沉重与记忆的延续。
  • “野火”:象征着战争的破坏与无法控制的毁灭。
  • “山空水复清”:山空无物,水清澈,象征着战后自然的恢复与人们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万人曾战死”反映了什么?

    • A. 和平的安宁
    • B. 战争的惨烈
    • C. 自然的美丽
  2. “儿童未长成”这一句想表达什么?

    • A. 对儿童的喜爱
    • B. 战争对未来的影响
    • C. 孩子们的成长
  3. 诗的最后一句“山空水复清”寓意如何?

    • A. 自然的荒芜
    • B. 战后的恢复和希望
    • C. 水的清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同样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与对和平的渴望。
  • 《夜泊牛津》 - 李白: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对比。

诗词对比

  • 《过申州》与《春望》:两者均表现出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对未来的希望,但《过申州》更强调乡村的安宁恢复,而《春望》则集中在大环境的沉重感受上。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