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时间: 2025-01-08 03:25:29

潇洒古音庭。

独坐榰颐看道经。

玄览涤除尘事冗,安宁。

一洗机心耳目醒。

恬淡冷清清。

一炷名香满院馨。

门外不知谁到此,珰玎。

风顺微闻玉佩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潇洒古音庭。独坐榰颐看道经。玄览涤除尘事冗,安宁。一洗机心耳目醒。恬淡冷清清。一炷名香满院馨。门外不知谁到此,珰玎。风顺微闻玉佩声。

白话文翻译:

在古朴优雅的庭院中,我独自坐着,静静地阅读道教经典。心中烦恼和世俗琐事如同尘埃一般被清除,内心感到安宁。我的思绪也随之变得清晰,耳目渐渐醒悟。四周恬淡而冷清,一缕名香弥漫在院子里。门外不知是谁来到这里,轻轻的佩饰声伴随着微风飘入耳中。

注释:

  • 潇洒:形容古朴而雅致的情景。
  • 榰颐:指一种坐姿,象征安静和深思。
  • 道经:道教经典,强调精神修养。
  • 玄览:深刻的观察与理解。
  • 机心:指心中的杂念和烦恼。
  • 耳目醒:形容感官的觉醒与清晰。
  • 恬淡冷清:形容环境的宁静和淡泊。
  • 名香:这里指的是名贵的香料,象征清雅与修身。
  • 珰玎:指玉佩,轻轻的摇动声。
  • 风顺:指和风拂面,状况良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侯善渊,元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和道教思想,作品常体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深受文人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南乡子》反映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他在繁忙世俗中渴望回归宁静的心态。元代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这种方式寻求内心的安宁。

诗歌鉴赏:

《南乡子》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道教哲学的理解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词的开头,"潇洒古音庭",就营造了一种古朴而优雅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恬静的庭院中。诗人通过独坐、阅读道经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平和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接下来的“玄览涤除尘事冗,安宁”,则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心灵净化的渴望。在道教中,心灵的宁静是修身养性的关键,通过阅读经典,诗人得以洗净内心的杂念,达到一种清明的境界。

词中的“恬淡冷清清”与“一炷名香满院馨”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描绘了环境的宁静,后者则通过香气的弥漫,增添了生活的雅致。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环境的静谧,也使得诗人的内心世界显得愈加丰富。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似乎听到了门外的玉佩声,这不仅是对宁静生活的呼唤,也可能暗示着与外界的联系。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清新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一个桃花源般的理想境界,令人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潇洒古音庭”:描绘出一个古朴而优雅的庭院环境。
    • “独坐榰颐看道经”:表现诗人独自坐在庭中,阅读道教经典,突出宁静。
    • “玄览涤除尘事冗,安宁”:讲述通过深刻的观察,清除内心的杂念,达到宁静的境界。
    • “一洗机心耳目醒”:形容心灵的清洗和感官的醒悟。
    • “恬淡冷清清”:环境的恬静和冷清,强调内外的和谐。
    • “一炷名香满院馨”:名香弥漫,象征清雅与修身。
    • “门外不知谁到此,珰玎”:暗示与外界的联系,增添神秘感。
    • “风顺微闻玉佩声”:和风轻拂,玉佩声轻响,象征宁静的生活。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恬淡冷清清”与“一炷名香满院馨”的对比,形成和谐的意象。
    • 比喻:将内心的杂念比作尘事,突出诗人追求清净的主题。
    • 拟人:通过“耳目醒”描绘感官的觉醒,使情感更为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庭院:象征宁静、优雅的生活环境。
  • 道经:代表智慧与内心的修养。
  • 名香:象征清雅与道教的修身理念。
  • 玉佩声:暗示与外界的互动,增添诗歌的神秘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侯善渊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名香”象征什么?

    • A. 名声
    • B. 清雅与修身
    • C. 财富
    • D. 感情
  3. “潇洒古音庭”中的“潇洒”主要形容什么?

    • A. 环境
    • B. 心情
    • C. 人物
    • D. 动作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南乡子》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月下独酌》更多地体现了孤独与豪放,而《南乡子》则更加注重内心的清净与道教哲学的影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研究》
  • 《道教文化与诗词》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