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时间: 2025-01-08 03:07: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
作者:张惠言 〔清代〕
身与自云轻,飞过千山路未平。
窗里灯光窗外月,微明。
远梦模糊易得醒。
已有乱蛩鸣,听到西风又晤惊。
绕屋青荷三万柄,三更。
都作芭蕉送雨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身心轻盈的人,飞越千山万水的情景,仿佛路途还未平坦。窗内的灯光与窗外的明月交相辉映,微弱而明亮。远处的梦境模糊不清,易于醒来。身边已是虫鸣声声,听到西风吹来,令人感到惊讶。屋外环绕的青荷有三万根,在深夜三更时,似乎都化作芭蕉树送来的雨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身与自云轻:身心似云般轻松。
- 飞过千山路未平:飞过许多山,但路途仍不平坦。
- 窗里灯光窗外月:窗内的灯光与窗外的月光形成对比。
- 微明:微弱而明亮的光。
- 远梦模糊易得醒:远方的梦境模糊,容易醒来。
- 乱蛩鸣:杂乱的蟋蟀鸣叫声。
- 西风又晤惊:西风吹来,再次让人感到惊讶。
- 青荷三万柄:周围的荷花有成千上万的茎。
- 都作芭蕉送雨声:都像芭蕉树那样送来雨声。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青荷”和“芭蕉”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夏日的生机与雨声,表现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惠言,清代诗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为题材。他在诗词中融入了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自然的细腻感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时代背景下,文人雅士多在夜晚吟咏,抒发心情,张惠言的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思,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自然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南乡子》运用了清新的语言与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细致观察。首句“身与自云轻”即传达出一种轻盈的状态,令人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的气息,紧接着对飞越千山的描绘,似乎在暗示人生旅途的艰辛与不平。灯光与月光的对比,增添了场景的层次感,象征着内心的温暖与外界的冷清。
整首词以清静的夜晚为背景,借用虫鸣与西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在这幽静的环境中,诗人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声音,还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最后一联“绕屋青荷三万柄,三更。都作芭蕉送雨声。”,则通过青荷与雨声的结合,表现出对生命的感悟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身与自云轻:表达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
- 飞过千山路未平:尽管身心轻盈,但人生的旅途依然充满艰难。
- 窗里灯光窗外月,微明:描绘内外景象的对比,增添氛围。
- 远梦模糊易得醒:梦境与现实交织,暗示人对未来的迷茫。
- 已有乱蛩鸣:自然之声唤醒人思绪。
- 听到西风又晤惊:突如其来的风声引发的惊觉。
- 绕屋青荷三万柄:青荷的数量象征着生命的繁盛。
- 都作芭蕉送雨声:雨声的意象,寓意着生命的滋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身与自比作云,表现轻盈。
- 对仗:窗里灯光与窗外月形成对照。
- 拟人:雨声似乎在送来生命的滋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在纷扰的世俗中寻求内心的平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荷: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美好。
- 西风:传递一种孤独与变化的情感。
- 灯光与月:象征着内外心境的对比,温暖与冷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荷”有多少柄?
- A. 一千
- B. 三万
- C. 五万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爱情
- B. 自然与人生
- C. 战争
-
“身与自云轻”中的“云”比喻什么?
- A. 压力
- B. 自在
- C. 忧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张惠言的《南乡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情感,但风格上,张惠言更显清新自然,而李清照则带有淡淡的忧伤和情感的深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