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山居逸人 黄滔 〔唐代〕
十亩余芦苇,新秋看雪霜。 世人谁到此,尘念自应忘。 斜日风收钓,深秋雨信梁。 不知双阙下,何以谓轩裳。
白话文翻译:
十亩多的芦苇丛,新秋时节观赏雪霜。 世间有谁来到这里,尘世的念头自然应该忘却。 斜阳下风停了,钓鱼的人收起了钓竿,深秋的雨预示着梁上的消息。 不知道在宫阙之下,如何称得上是高贵的服饰。
注释:
- 十亩余芦苇:形容芦苇丛生的景象,十亩是一个面积单位,表示芦苇丛很大。
- 新秋:初秋时节。
- 雪霜:比喻芦苇上的露水或霜,形容秋天的景象。
- 尘念:尘世的念头,指世俗的烦恼和欲望。
- 斜日风收钓:斜阳下,风停了,钓鱼的人收起了钓竿。
- 深秋雨信梁:深秋的雨预示着梁上的消息,可能指某种预兆或信息。
- 双阙:古代宫殿前的两座高大的门楼,这里指宫廷。
- 轩裳:高贵的服饰,指在宫廷中的地位和身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滔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一定的文学才华。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隐逸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逸人生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逸人生活。首两句通过对芦苇和雪霜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清新。中间两句通过斜阳、风停、钓鱼和深秋雨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超脱。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宫廷和隐逸生活,表达了对尘世的超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十亩余芦苇,新秋看雪霜”描绘了芦苇丛生的景象,以及新秋时节的雪霜,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
- 第二句“世人谁到此,尘念自应忘”表达了诗人认为来到这里的人应该忘却尘世的烦恼和欲望。
- 第三句“斜日风收钓,深秋雨信梁”通过斜阳、风停、钓鱼和深秋雨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超脱。
- 最后两句“不知双阙下,何以谓轩裳”通过对比宫廷和隐逸生活,表达了对尘世的超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雪霜”比喻芦苇上的露水或霜,形容秋天的景象。
- 对比:通过对比宫廷和隐逸生活,表达了对尘世的超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尘世的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芦苇:象征自然和隐逸生活。
- 雪霜:象征秋天的清新和宁静。
- 斜日:象征宁静的傍晚时光。
- 风收钓:象征隐逸生活的宁静和超脱。
- 深秋雨:象征深秋的宁静和预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十亩余芦苇”形容的是什么? A. 芦苇丛生的景象 B. 秋天的雪霜 C. 钓鱼的场景 D. 宫廷的景象
-
诗中的“尘念”指的是什么? A. 尘世的念头 B. 尘土 C. 尘封的记忆 D. 尘世的风景
-
诗中的“斜日风收钓”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A. 斜阳下风停了,钓鱼的人收起了钓竿 B. 斜阳下风停了,钓鱼的人继续钓鱼 C. 斜阳下风停了,钓鱼的人离开了 D. 斜阳下风停了,钓鱼的人在休息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逸山林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诗词对比:
- 黄滔的《题山居逸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隐逸山林的生活,但黄滔的诗更注重表达对尘世的超脱,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描绘自然景物的美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黄滔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许多唐代诗人的作品,可以进行更广泛的诗词比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