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

时间: 2024-09-19 21:21:26

讲殿谈馀著赐衣,椰帆却返旧禅扉。

贝多纸上经文动,

如意瓶中佛爪飞。

飓母影边持戒宿,波神宫里受斋归。

家山到日将何入,白象新秋十二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
——皮日休

讲殿谈馀著赐衣,
椰帆却返旧禅扉。
贝多纸上经文动,
如意瓶中佛爪飞。
飓母影边持戒宿,
波神宫里受斋归。
家山到日将何入,
白象新秋十二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即将回日本的僧人,诗中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和对他即将远行的惆怅。诗人提到在殿堂中讨论佛法时所穿的赐衣,乘坐椰帆船返回旧时的禅寺。贝多纸上有着动人的经文,如意瓶中佛爪飞舞。飓母影旁持戒的宿僧,波神宫里接受斋戒后归来。作者感慨家乡的日出将如何照进心中,白象在新秋的围绕中迷失了方向。

注释:

  • 讲殿:指佛殿,进行讲经说法的地方。
  • 椰帆:用椰子树木制作的帆,形容船只。
  • 贝多纸:一种特殊的纸,常用于书写经文。
  • 如意瓶:佛教中常用的法器,象征吉祥。
  • 飓母:指持戒的僧人,或指某种神灵。
  • 波神宫:可能指海神的庙宇,象征斋戒与平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皮日休(834-883),字季常,号青山,唐代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佛教的热爱而闻名。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中日文化交流频繁之时。诗人以此诗送别一位即将回国的僧人,表达对其佛法传播的赞美与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离别的感伤。

诗歌鉴赏:

《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是一首充满佛教气息的送别诗。诗人用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江河湖海与佛教文化交融的画面。诗的开头,提到“讲殿谈馀著赐衣”,不仅描绘了高僧的威严,还隐喻了他在佛法传承中的重要角色,既有对其身份的肯定,也带有对其离去的惆怅。

接下来,诗人通过“椰帆却返旧禅扉”的意象,传达了僧人即将踏上归国的旅途,营造出一种温柔而又略显苍凉的氛围。而“贝多纸上经文动,如意瓶中佛爪飞”则展现出佛教经典的神圣与流动,象征着佛法的传播与延续。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未来的思考,尤其是“家山到日将何入,白象新秋十二围”,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归途的迷惘。这种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旅途的感慨,构成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讲殿谈馀著赐衣:在佛殿中讨论佛法,穿着赐予的僧衣,展现僧人的身份与使命。
  2. 椰帆却返旧禅扉:乘坐椰子帆船,返回旧时的禅寺,暗示归国之路。
  3. 贝多纸上经文动:经文在贝多纸上翻动,象征着佛教文化的流动与传播。
  4. 如意瓶中佛爪飞:如意瓶中佛爪飞舞,富有灵性,代表着佛法的神秘与美好。
  5. 飓母影边持戒宿:持戒的僧人如影随形,象征着修行的坚持。
  6. 波神宫里受斋归:在波神宫中接受斋戒,体现了对神灵的敬仰与祈求。
  7. 家山到日将何入:归乡之路何在,表现对未来的迷茫。
  8. 白象新秋十二围:白象象征着吉祥,而新秋则蕴含着新的希望与困惑。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如“如意瓶中佛爪飞”)、拟人(“贝多纸上经文动”)等,展现出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厚感情与对离别的惆怅。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离别与祝福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归国的祝福,及对佛法传播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讲殿:象征着佛教的圣地,传承与交流的场所。
  • 椰帆:代表着归途,连接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贝多纸:象征着智慧与知识的传播。
  • 如意瓶:象征着吉祥与祈愿。
  • 白象:佛教文化中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希望与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椰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船
    B. 一种食物
    C. 一种植物
    答案:A

  2. 诗中“贝多纸”主要用来做什么? A. 写信
    B. 写经文
    C. 制作书籍
    答案:B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离别与思乡
    B. 自然景色
    C. 战争与和平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赠汪伦》

诗词对比

皮日休的《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许。前者更侧重于佛教文化与离别情感,后者则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及人生的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