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鲁望药名离合夏月即事三首》
时间: 2024-09-19 21:21: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鲁望药名离合夏月即事三首》
季春人病抛芳杜,
仲夏溪波绕坏垣。
衣典浊醪身倚桂,
心中无事到云昏。
数曲急溪冲细竹,
叶舟来往尽能通。
草香石冷无辞远,
志在天台一遇中。
桂叶似茸含露紫,
葛花如绶蘸溪黄。
连云更入幽深地,
骨录闲携相猎郎。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季节,我因病被抛弃在芳杜山,
仲夏时节,溪水环绕着破旧的墙垣。
衣服沾染了浑浊的酒,身体倚靠在桂树旁,
内心无所事事,直到云雾弥漫的黄昏。
急流冲击着细竹,溪水的曲折之处,
小舟来往,畅通无阻。
草香扑鼻,石头在冷风中显得遥远,
我的志向在天台山中一遇而成。
桂叶如同茸毛,含着紫色的露水,
葛花如同绶带,浸染着溪水的黄色。
连绵的云更深入幽静之地,
我悠闲地带着骨录,和猎犬一起追逐。
注释
- 芳杜:指芳香的杜鹃花,象征春天的美好。
- 坏垣:破旧的围墙,暗示着衰败和孤独。
- 衣典浊醪:衣服沾染了浑浊的酒,表现了生活的消沉。
- 云昏:指黄昏时分,天色昏暗。
- 草香石冷:草的香气和石头的凉意,营造出清幽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皮日休(834-883),字太冲,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文学家。他生活在唐代中期,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擅长五言和七言诗,作品多涉及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皮日休的晚年,正值他身处生活困境,内心渴望自由和清净的时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对世俗的逃避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取了五言绝句的形式,语言简练而生动。诗中的意象丰富,展现了自然的美和人内心的孤独。开篇以“季春人病抛芳杜”引入,将病痛和孤独的感觉与春天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诗人的身心疲惫,又暗含着对往昔美好的追忆。接下来的“仲夏溪波绕坏垣”描绘了仲夏的美好景象,但又通过“坏垣”传达出一种破败和失落的情感。
在中间部分,诗人通过“急溪冲细竹”和“叶舟来往尽能通”描绘了溪流的活泼与生动,仿佛在暗示着内心的渴望与追求。最后两句“桂叶似茸含露紫,葛花如绶蘸溪黄”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丽,暗示着诗人向往的理想状态和精神寄托。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抒情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季春人病抛芳杜: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个人的病痛形成对比,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感。
- 仲夏溪波绕坏垣:仲夏的溪水环绕着破旧的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无常。
- 衣典浊醪身倚桂:身心疲惫,衣服沾染了酒,表现了对生活的无奈。
- 心中无事到云昏:内心的空虚与无所事事,直到黄昏的来临。
- 数曲急溪冲细竹:溪水流动的急促与生动,展现了自然的活力。
- 叶舟来往尽能通:小舟在溪水中自由往来,象征着对自由的渴望。
- 草香石冷无辞远:草的香气与石头的冷寂,构成了远离尘世的美好意境。
- 志在天台一遇中:诗人的理想寄托在天台山,表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桂叶似茸含露紫:桂叶的美丽与露水的晶莹,象征着清新与纯洁。
- 葛花如绶蘸溪黄:葛花的颜色与溪水的交融,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 连云更入幽深地:云彩连绵,深入幽静的地方,传达出一种神秘感。
- 骨录闲携相猎郎:悠闲地带着猎犬,表现出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桂叶似茸”来形象地描绘桂叶的柔软和美丽。
- 对仗:如“草香石冷无辞远,志在天台一遇中”,形成了和谐的音韵。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然的向往。通过对季节变迁和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的逃避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反映出诗人对往昔的怀念。
- 溪水:象征流动与自由,代表诗人内心的渴望。
- 桂树:象征高洁与纯净,反映出诗人追求的理想状态。
- 葛花:象征生活的繁华与美好,体现自然的丰富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季春”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衣典浊醪”中的“浊醪”指的是什么?
- A. 清酒
- B. 浑浊的酒
- C. 清水
- D. 汽水
-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 A. 名利
- B. 自由与理想生活
- C. 财富
- D. 权力
答案
- A. 春天
- B. 浑浊的酒
- B. 自由与理想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融,体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了诗人对自由与酒的向往,情感深邃。
诗词对比
- 皮日休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强调自然与内心的联系,但皮日休更多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逃避,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