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寺东楼晓起闻莺》
时间: 2025-01-01 11:30: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上高城柳影齐,
风轩临水看莺啼。
初来木杪鸣相应,
稍入花间听却迷。
芳草自深句践国,
行人犹隔御儿溪。
思家每恨无轻翼,
可对莺花不憯凄。
白话文翻译:
太阳升高,照耀着高城,柳影摇曳齐整;
微风拂过水面,听见黄莺在啼叫。
刚到这里,树梢间的鸣叫声互相应和,
深入花丛中,听得更是迷醉。
芳草幽深,宛如古国的景致,
行人却仍然隔着御儿溪。
每当思念家乡时,总是恨不能展翅高飞,
但对着莺花,却也不觉得凄凉。
注释:
- 高城:高大的城墙,指的是城池。
- 柳影齐:柳树的影子齐整地映在地面上。
- 风轩:微风拂动的船舱。
- 啼:鸟鸣叫。
- 木杪:树梢。
- 花间:花丛中。
- 芳草:芬芳的草,象征美好的环境。
- 句践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句践为越王,寓意故国的繁荣。
- 御儿溪:指某条溪流,可能为特定地名。
- 轻翼:指轻盈的翅膀,喻指希望飞翔的愿望。
- 憯凄:凄凉、悲伤的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基(1368-1444),字伯温,号君谟,明代文学家,官员,兼擅诗文。刘基在政治上曾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因政治斗争被贬。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刘基在政治斗争中感到孤独与无奈,常常思念故乡,也希望能逃避现实的困扰。诗中描绘的春日景象与鸟鸣,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水西寺东楼晓起闻莺》是一首描绘春日晨景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作者的内心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首联“日上高城柳影齐”描绘了阳光洒在高城之上,柳树的影子在阳光下摇曳成行,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接下来的“风轩临水看莺啼”则引入了声音,通过风与水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和谐氛围。
诗中“初来木杪鸣相应,稍入花间听却迷”描写了鸟鸣声的悦耳动听,尤其是在花丛中更显其迷人。此时,鸟鸣与花香交融,使得诗人沉醉于美好的春日里,暂时忘却了世事的烦忧。然而,接下来的“芳草自深句践国,行人犹隔御儿溪”则转入对故国的思念,句践国的典故寄托着对往昔的怀念,行人隔溪而望,恰似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
最后两句中,诗人表达了思乡的痛苦,以及对自由飞翔的渴望,然而面对美丽的莺花,又不愿沉浸于悲伤之中,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春日的美丽,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上高城柳影齐:描绘早晨阳光照耀下的城墙和柳树影子,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 风轩临水看莺啼:船上微风拂面,水边有黄莺在歌唱,展现出春日的生机。
- 初来木杪鸣相应:初到此地,树梢上的鸟鸣声互相应和,表现春天的活力。
- 稍入花间听却迷:深入花丛中,鸟鸣声悠扬动人,令人沉醉。
- 芳草自深句践国:芳草如茵,似乎让人想起古国的繁荣,隐含对故乡的思念。
- 行人犹隔御儿溪:行人仍然隔着溪水,象征着人与故乡之间的距离。
- 思家每恨无轻翼:思念家乡时,恨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 可对莺花不憯凄:面对莺花,反而不觉得凄凉,展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象比作古国的繁荣。
- 拟人:鸟鸣声被赋予了应和的特性,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 对仗:如“高城”与“柳影”,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的渴望,情感复杂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象征光明与希望。
- 柳:象征柔美与生命。
- 莺: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活力。
- 花:象征美好与爱情。
- 芳草:象征故乡的美好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主要季节是什么?
A. 夏季
B. 秋季
C. 春季
D. 冬季 -
诗中提到的“句践国”指的是哪个朝代?
A. 秦朝
B. 汉朝
C. 春秋时期
D. 明朝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A. 忘却
B. 思念
C. 轻视
D. 无所谓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刘基《水西寺东楼晓起闻莺》与杜甫《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但刘基更多地表现出春日的生机,而杜甫则在战争背景下流露出无奈与悲伤。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明代诗人刘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