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

时间: 2025-01-09 14:07:02

中秋月满尽相寻,独入非烟宿禁林。

曾恨人间千里隔,

更堪天上九门深。

明涵太液鱼龙定,静锁圆灵象纬沈。

目断枚皋何处在,阑干十二忆登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
作者: 吴融

中秋月满尽相寻,
独入非烟宿禁林。
曾恨人间千里隔,
更堪天上九门深。
明涵太液鱼龙定,
静锁圆灵象纬沈。
目断枚皋何处在,
阑干十二忆登临。

白话文翻译:

在中秋的夜晚,月亮圆满,大家都在寻找彼此;我却独自在无烟的禁林中宿营。我曾经恨人间的距离千里之遥,这个时候更觉得天上那九重门显得深邃。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太液池,鱼龙在水中安静地游动;月光静静地锁住了圆润的灵魂,仿佛象征着宇宙的奥秘。眼望枚皋的方向,哪儿才是归处?栏杆上十二个时辰的回忆让我想起了当年的登临。

注释:

  •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月亮节日。
  • 禁林:指禁忌的树林,可能是因为官场或个人的某种限制。
  • 千里隔:形容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遥远。
  • 九门:古代天上的星门,象征着遥不可及的地方。
  • 太液:指太液池,位于长安,古代皇家园林的一部分。
  • 枚皋:传说中的仙境或山岭之名,常用来表示远方的归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柔,生年不详,主要作品以诗歌为主。吴融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写景抒情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中秋佳节,吴融身处禁地,无法与友人团圆,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遥远距离的惆怅。诗中体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歌鉴赏:

《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中秋诗。中秋节是团圆的象征,吴融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却因身处禁地,无法与友人共度佳节,心中自然滋生孤独与惆怅。诗的开头描绘了明月的圆满,仿佛在提醒诗人周围的欢聚,而他却身处禁林,孤独自守。接下来的“曾恨人间千里隔,更堪天上九门深”,表现了对距离的无奈与渴望。诗中用“明涵太液鱼龙定”描绘了月光下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孤独。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细腻,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友人的思念。吴融通过对景的描写,表达了人间的离愁与对团圆的渴望,营造了一个既美丽又伤感的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中秋月满尽相寻:中秋之夜,月亮圆满,大家都在寻找彼此的身影。
  2. 独入非烟宿禁林:我独自一人在无烟的禁林中栖宿,感到孤独。
  3. 曾恨人间千里隔:曾经我恨人间的距离遥远,让我无法相聚。
  4. 更堪天上九门深:而如今,天上的遥远更是让人难以触及。
  5. 明涵太液鱼龙定:月光明亮,照耀着太液池,水中的鱼龙安静。
  6. 静锁圆灵象纬沈:月光静静地锁住了圆灵,象征着宇宙的奥秘。
  7. 目断枚皋何处在:眼望枚皋的方向,不知归处何在。
  8. 阑干十二忆登临:栏杆上回忆起十二个时辰的登高,感慨万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圆灵,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 对仗:诗句中出现了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自然景象(如月亮、鱼龙)来映射个人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中秋节的团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同时也流露出对命运的感慨。通过描绘自然风景,诗人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是中秋节的核心意象。
  • 禁林:象征孤独与束缚,表现诗人的无奈。
  • 太液池:代表了美丽与宁静,形成孤独的对比。
  • 枚皋:象征遥远的归路,表现对未来的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中秋月满尽相寻”中“月满”指的是什么? A. 月亮圆满
    B. 月亮缺失
    C. 月亮升起
    D. 月亮落下

  2. 诗中“禁林”意指什么? A. 自由的森林
    B. 受限制的地方
    C. 安静的庙宇
    D. 热闹的市集

  3. “目断枚皋何处在”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望
    B. 对友人的思念
    C. 对生活的满足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水调歌头》(苏轼):描写了中秋的团圆与思念。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与吴融的诗相似,都是描写月夜思念亲友的情感,情感深切,意境悠远。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