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

时间: 2025-01-04 10:32:24

曾宿三巴路,今来不愿听。

云根啼片白,峰顶掷尖青。

护果憎禽啄,栖霜觑叶零。

唯应卧岚客,怜尔傍岩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宿三巴路,今来不愿听。
云根啼片白,峰顶掷尖青。
护果憎禽啄,栖霜觑叶零。
唯应卧岚客,怜尔傍岩扃。

白话文翻译:

曾经在三巴的路上住宿,今天再来却不愿意倾听这儿的声音。
云端之下,猿声啼叫,似乎在诉说着片片白云的忧伤;
山峰之顶,青翠的尖顶像是被抛掷上去的。
护着果实的鸟儿,厌恶那些啄食的禽鸟;
栖息在霜中的猿猴,目光紧盯着那零落的树叶。
唯有我这个卧着的旅人,怜惜你在岩旁的孤独。

注释:

  • 曾宿:曾经住宿,指诗人曾在此处停留。
  • 三巴路:三巴,古地名,指今四川一带,路指道路。
  • 云根啼片白:云根,指云的底部,片白形容云的色彩,猿声在此时显得尤为清晰。
  • 护果憎禽啄:护果,保护果子的动物(如猿);憎,厌恶;禽啄,鸟类啄食。
  • 栖霜:在霜中栖息。
  • 傍岩扃:靠近岩石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松,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简练的语言描绘深邃的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重游三巴地区时,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感慨和对猿猴孤独的怜惜。三巴路的特定地理背景和生态环境使诗人思绪万千,唤起了他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猿》是一首描绘自然与生灵的诗作,曹松以猿猴为主题,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诗中通过对三巴地区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对孤独生灵的同情。首句“曾宿三巴路”将读者带入一个熟悉的场景,暗示着诗人与此地的渊源。后续的描写则充满了生动的自然景象,猿声啼叫,云根片白,展现出一种孤独而又美丽的景象。诗人通过对猿猴生存状态的观察,反映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

整首诗在意境上层层递进,从个人的记忆到自然的描绘,再到对生命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尤其最后两句“唯应卧岚客,怜尔傍岩扃”,不仅点明了诗人的情感立场,也深化了孤独这一主题,表达了对猿猴命运的深切关怀。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思索,使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恬淡而又深邃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曾宿三巴路:表明诗人曾在此地停留,展开对过往的追忆。
  2. 今来不愿听:再度来此,内心却不愿意回顾往日的声音,隐含一种对过去的逃避。
  3. 云根啼片白:描绘猿声在云端之下的回响,云的白色象征着纯净与忧伤。
  4. 峰顶掷尖青:山峰的形状如同被抛掷而成,展现出自然的奇妙与壮丽。
  5. 护果憎禽啄:描写自然界的竞争与生存斗争,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刻观察。
  6. 栖霜觑叶零:描绘猿猴在寒霜中栖息,目光关注着凋零的树叶,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7. 唯应卧岚客:诗人自喻为在山中卧息的旅人,表达与自然的亲密感。
  8. 怜尔傍岩扃:对猿猴的怜惜与关怀,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的同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根啼片白”中的“片白”,形象地描绘猿声与云的关系。
  • 拟人:通过“怜尔”表达对猿猴的情感,使自然界的生灵更具人性。
  • 对仗:如“护果憎禽啄”与“栖霜觑叶零”,形成鲜明的意象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达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孤独的关注。通过对猿猴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然界的复杂与美丽,同时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深切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自由,代表生灵在自然中的生存状态。
  • :象征变化与无常,反映了生命的变迁。
  • :象征高远与壮丽,展现自然的宏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地点是哪个? A. 三巴
    B. 四川
    C. 云南
    D. 山西

  2. 诗人对猿猴的态度是什么? A. 厌恶
    B. 无所谓
    C. 怜惜
    D. 赞美

  3. 诗中哪一句表现了自然的壮丽? A. 曾宿三巴路
    B. 云根啼片白
    C. 峰顶掷尖青
    D. 唯应卧岚客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鹿柴》中,诗人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类情感的交融。两首诗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猿》更强调了孤独与生命的脆弱,而《鹿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