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谣》

时间: 2025-01-17 09:24:13

去年雨,坍硷土。

今年雨,没灶釜。

灶釜二月青无烟,官家火程不问雨。

胥靡移来坐监主,旬申亏官走插户。

意思解释

苦雨谣

作者:杨维桢 〔元代〕
类型:古诗词

原文展示:

去年雨,坍硷土。
今年雨,没灶釜。
灶釜二月青无烟,
官家火程不问雨。
胥靡移来坐监主,
旬申亏官走插户。


白话文翻译:

去年下雨,导致土壤塌陷。
今年下雨,连做饭的锅都被淹了。
那锅在二月时还青烟袅袅,现在却毫无烟火,
官府的火灾与雨水并不在意。
胥靡(指官吏的助手)被调来监视百姓,
每十天就要向官府报备,甚至要强行进入家中。


注释:

  • 硷土:土壤,含有矿物质的土。
  • 灶釜:做饭的锅,象征日常生活的基本设施。
  • 青无烟:指灶上没有烟,暗示生活困窘。
  • 官家火程:指官府对火灾的管理与应对,暗示官府对百姓疾苦的漠视。
  • 胥靡:古代官吏的助手,负责监视和管理事务。
  • 旬申:十天一次的申报,显示官府的严苛。
  • 插户:强行进入住户,反映官府的压迫。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灶釜无烟”可视为对民生困苦的直接描绘,反映了诗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官府对民众疾苦的无动于衷,表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维桢(1296年-1370年),元代诗人,以诗歌和散文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体现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元代,正值自然灾害频繁,民众困苦。杨维桢通过个人的观察与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无奈,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诗歌鉴赏:

《苦雨谣》以质朴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深刻揭示了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诗的开头两句便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的雨,表现出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生活困境。接下来的描述转向了社会层面,指出官府对百姓疾苦的漠视。尤其是“官家火程不问雨”一句,冷酷地揭示了官僚体制的无情与无能。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无奈,特别是“灶釜二月青无烟”便是一个强烈的意象,象征着人们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保障。最后两句则引入了官府的专制与监控,表现出对民众生活的压迫与无情,进一步强化了诗的悲剧色彩。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社会的交融,展现出一个时代的苦难,情感真切,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年雨,坍硷土:强调自然灾害的严重性,直接影响了土地的质量。
  • 今年雨,没灶釜:再一次说明雨水的破坏力,导致民生困难。
  • 灶釜二月青无烟:在春天,原本应该有烟火的温馨场景如今消失,代表生活的困窘。
  • 官家火程不问雨:讽刺官府对民生的漠视与无能。
  • 胥靡移来坐监主:官吏的监视,体现了对百姓的压迫。
  • 旬申亏官走插户:严苛的管理制度,表明了官府对百姓的控制和压迫。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去年雨”和“今年雨”的对比,加强了时间的变化与生活的对照。
  • 意象:灶釜无烟的意象,极具生活气息,直接引起读者的共鸣。
  • 讽刺:通过对官府的描写,表现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问题,揭示了民众生活的困境与官府的无能。作者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控诉,情感基调深沉而悲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然的无情与生活的困扰。
  • 灶釜:象征家庭琐事与温暖,反映生活的基本需求。
  • 官府:象征统治阶级的压迫与无情。

通过这些意象的交织,诗歌展现了一个被自然与社会双重困扰的悲惨景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灶釜无烟”指代什么? A. 生活的富足
    B. 生活的困窘
    C. 官府的冷漠
    D. 自然的美丽

  2. “胥靡移来坐监主”中的“胥靡”指的是什么? A. 农民
    B. 官吏的助手
    C. 商人
    D. 士人

  3. 诗中反映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自然景色
    B. 个人情感
    C. 民生疾苦与社会不公
    D. 对官员的赞美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杨维桢的《苦雨谣》更集中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批判,前者是对人生的豪情壮志,而后者则是对民生困境的深切叹息。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杨维桢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