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谣》

时间: 2025-01-17 08:33:24

四月一日南省火,七月一日南地震。

地积大块作方载,岂有坏崩如杞人。

如何一震白毛茁,泰山动摇海水泄。

便恐昆仑八柱折,赤子啾啾忧地裂。

唐尧天子居上头,贤相柱天如不周。

保国如瓯,驭民如舟,吁嗟赤子汝何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维桢的《地震谣》原文如下:

四月一日南省火,
七月一日南地震。
地积大块作方载,
岂有坏崩如杞人。
如何一震白毛茁,
泰山动摇海水泄。
便恐昆仑八柱折,
赤子啾啾忧地裂。
唐尧天子居上头,
贤相柱天如不周。
保国如瓯,驭民如舟,
吁嗟赤子汝何忧。

白话文翻译:

在四月的一天,南方发生了火灾;在七月的一天,南方又发生了地震。大地如同被方块压载,怎么会有像杞人忧天那样的崩溃?如何会在一次震动中,白发苍苍的老者都感到恐慌,连泰山都为之动摇,海水也因此泄漏。恐怕昆仑山的八根支柱也会折断,人民发出忧虑的啾啾声,担心大地裂开。唐尧和他的贤相高高在上,支撑着大地如同不周山。保卫国家如同盛酒于瓯,治理人民如同掌握舟船,唉,赤子们啊,你们何必忧虑?

注释:

  •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杞县》,寓意杞国的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形容无谓的忧虑。
  • 白毛茁:指年老的人,心中感到恐惧和不安。
  • 昆仑八柱:昆仑山在古代被视为支撑天地的重要山脉。
  • 赤子:指的是普通百姓,常用来指年轻人或心地纯真的人。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杨维桢(1296年-1370年),元代诗人,字景行,号阮亭,浙江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著称,常常关注社会民生。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代,正值南方频繁发生火灾和地震之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灾害的忧虑以及对百姓生存状态的关切。

诗歌鉴赏:

《地震谣》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对自然灾害的反思,展现了杨维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诗中通过对四月南方火灾和七月地震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恐惧。特别是“岂有坏崩如杞人”,引入了杞人忧天的典故,强调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和无力。

随后的描写如“泰山动摇海水泄”,则通过具体的意象展现了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表现出一种惊悸的氛围。昆仑山的“八柱折”则是对国家安全的隐忧,表明对国家和人民未来的忧虑。

最后,诗中提到的“唐尧天子居上头,贤相柱天如不周”,既是对古代贤明统治的怀念,也是一种对现政权的寄望和期盼。总的来说,诗在对自然灾害的描绘之外,还隐含了对社会安定与人心安宁的渴望,情感深邃而复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四月一日南省火”:描绘时局,表现南方发生火灾。
    2. “七月一日南地震”:紧接着又发生地震,显示灾难的接连不断。
    3. “地积大块作方载”:用比喻形象化地震的破坏性。
    4. “岂有坏崩如杞人”:否定了无谓的忧虑,强调对自然现象的理性分析。

    其余各句皆是对自然灾害的描写与对人民恐惧心理的描绘,展现出作者对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保国如瓯”,形象地比喻保国的重要性。
    • 对仗:全诗用词讲究,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 主题思想:诗中通过对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民安危的关心,体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与思考。

意象分析:

  • 火灾:象征着灾难和破坏,预示着人们生活的困扰。
  • 地震:代表着自然的无情与不可预测。
  • 昆仑山:象征着国家的根基与安全,反映出对国家存亡的忧虑。
  • 赤子:寄托了对普通百姓的关心,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的渴望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地震谣》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杨维桢
    • C. 李白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杞人忧天”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 A. 真实的忧虑
    • B. 无谓的担忧
    • C. 自然灾害
    • D. 国家安全
  3. 诗中用“赤子”来指代什么?

    • A. 年轻人
    • B. 平民百姓
    • C. 精英人士
    • D. 老年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地震谣》与《春望》:两者均表现了对国家和社会动荡的忧虑,但《春望》更聚焦于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而《地震谣》则通过自然灾害反映社会动荡。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杨维桢研究资料》